学诚法师的开示部分辨析及特点评论(2018年12月)

   

一、《认识人生》辨析(部分)… 3

第一讲《以清净心听闻正法》… 3

1、“轨范语清净”要求“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吗?“所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也属于“轨范语清净”吗?… 3

2、“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吗?… 3

3、什么是“如理作意”?… 4

4、“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散乱心、分别心”吗?还有方便法呢?… 4

5、“有条件、有分别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吗?菩萨同样修有缘慈… 4

第二讲《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 10

1、回归经论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10

第三讲《如何实践佛法》… 10

1、“可怜”别人的心态岂是“悲悯有情”?… 10

2、“追求”“现世安乐”难道就与“佛法的本意是了不相干”吗?… 10

二、《建立大乘佛法正见》辨析(部分)… 11

第一讲辨析… 11

1、分辨善恶是非就不是“就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见,就不是共中士道的正见”吗?… 11

2、“真空与假有的关系”是这样的吗?… 12

3、《楞严经》《阿弥陀经》之间会有矛盾吗?… 12

4、不“统摄僧团”,就没有“佛法的正知见”吗?… 13

第二讲辨析… 14

1、“只要讲他就信,一说就信”“弄错了他也照着做”岂是“善根非常大”?… 14

2、“佛法的最重要的本质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吗?胜义谛“不生不灭”呢… 14

3、“首先相信有佛,然后才相信佛的这套理论”吗?… 15

4、“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因缘的状态下“”意义”能“一样”吗?… 16

5、“让烦恼跟业的缘不具足”,这样的环境具备了吗?… 16

6、到底“是错还是对”了呢?… 17

7、“问题都是自己的”吗?没有共业的吗?… 17

三、学诚法师讲法的特点评论… 18

一、《认识人生》辨析(部分)

第一讲《以清净心听闻正法》

1、“轨范语清净”要求“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吗?“所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也属于“轨范语清净”吗?

【原文】轨范语清净,就是说法师的三业很清净,以及所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

【辨析】轨范语清净只需要论师的语言清净,无句、义垢染即可。谈出来的佛法能够启发人家已经归属到所说法清净里面了。

2、“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吗?

【原文】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

【辨析】此说不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可以看《广论》原文:“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这种说法是戒香寺(止迦摩啰室啰)的传承。

3、什么是“如理作意”?

【原文】学佛法所要培养的,就是对事物的一种如理作意的能力和方法。能够如理作意,那不管我们看到、听到什么,遇到、接触到什么,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内心就会有这种佛法的力量。

【辨析】讲了很多,但到最后没有答案,没解释什么是如理作意。

4、“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散乱心、分别心”吗?还有方便法呢?

【原文】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

【辨析】无分别心只是慧学空性的部分,仍需进步修习菩提心等方便法,所谓福慧双修。

5、“有条件、有分别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吗?菩萨同样修有缘慈

【原文】那么有条件、有分别心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就不是真正任运了,不是真正悲天悯人的菩萨胸怀。

【辨析】此说与经论不符,菩萨不单修无缘慈,同样修有缘慈,如《瑜伽师地论》卷44:“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

〖附辨析答疑〗

「问」:菩萨不单修无缘慈,同样修有缘慈,如《瑜伽师地论》卷44:“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不是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吗?而且从所举的《瑜伽师地论》的三种四无量中,我也没有看出哪个是“有缘(条件)慈”。“有情缘无量”不是指与众生结缘无量吗?“辨析”中所指的“有缘慈”是指“佛度有缘人”,不度无缘之人吗?可是我理解,在菩萨心中,并不会作意他不度无缘之人,而是“有缘”只是能度化的一个必备条件,所谓“佛无所不知,但不是无所不能”,是他不能,而不是他把“有缘”“无缘”当条件来卡是否要度化的吧?其他两点更看不出哪个是“有缘慈”了。

「答」:为了使问题更清楚,我想我们可以先把《瑜伽师地论》的原文补全,然后分别了解有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的定义。

《瑜伽师地论》卷44:“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有缘慈,即有情缘慈,那这菩萨缘的是什么呢?这个需要一点点来看。首先是三聚一切有情,如《瑜伽论记》卷11:“一、邪定聚,谓作五逆定入地狱故。二、正定聚,得忍已去定得涅槃故。三、不定聚,除前二外余众生是也。”然后这些有情又有三种状态:1、无苦无乐;2、有苦无乐;3、有乐无苦。那么慈心对境是指的最初的无苦无乐的有情,有苦无乐的众生是悲心的对境,有乐无苦的众生是喜心的对境。舍心通对三种状态。如果更细微的,我们还应理解慈心所对的无苦无乐的众生与自己的关系上还分亲、怨、中庸三种类型。那修有缘慈的菩萨就会缘着慈心对境的众生,以听闻慈悯正法和受持该法引动的增上力,愿意给予这些众生快乐。这种正确的作意称为正,反之则是倒。这可以在禅定中观修,也可以散心修,真实对境也可以修。具体的慈悯正法如:思维有情与自己冤亲不定,有情为三苦逼迫,修习慈心能断瞋恚,修习慈心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

法缘慈:菩萨知道众生唯是假法,非是实有,然后缘着五蕴假和刹那变化的幻生有情,产生慈心。此处与有缘慈的差别是对“有情”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即真切地观察到有情非自能做主,一切亲怨都是宿世因缘所成,由于观察更加深入,所以慈心的量也就更加深广。

参考《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1中的法缘悲的修法:“‘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为风所动,刹那动灭,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缘法之大悲。由见众生如水中月影,似有自性而性是空,缘彼而起大悲心者,我今敬礼。此即敬礼无缘大悲。释论略‘缘生’,而仅引上句‘兴悲我敬礼’者,意谓后二所缘中已说有‘众生’矣。此谓如澄净水,微风所吹故,波浪遍于水面,水中月影与彼所依之水同时起灭,如有彼月自体显现可得,然诸智者则见彼月刹那无常,及所现月自性本空。如是菩萨随大悲心者,见诸有情堕萨迦耶见大海,无明大水流注其中令极增广,非理作意邪分别风鼓动不息,往世所造黑白众业如空中月,今世有情如彼月影,刹那生灭为诸行苦之所逼迫,而自性本空,缘此便有大悲心生。此亦由思有情悦意及流转生死而后能生。”

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缘无常变化的法理是不能引发慈悲心的,还要进步把这种法理引向有情悦意相后才是修慈悲心。

无缘慈:了知众生五蕴假和之缘非是实有,一切差别唯是名言安立,远离自他种种分别,而产生的同体大慈。《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1:“所谓无缘者,谓无执实相心所著之境也。实是缘非实有所差别之有情,而但云‘无缘大悲’者,亦是简略之称。”无缘慈全称应是:缘无实有之有情而生慈心。

三慈的差别和汇通可以参考《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2:“慈之名一,义有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也。慈之义三,体惟一,谓佛性也。佛性体恒不变,生佛不殊,达此佛性,便成三慈。有人于此,起惑造业,破戒犯法,菩萨见之,了知善恶从因缘生,如幻而有,既造幻因,必招幻果,誓拔其幻因幻果之苦,与以幻灭之乐,是生缘慈。又知此善恶法既从缘生,便无实性,当体本空,不了本空,枉受轮转,今自了本空,亦令他觉了本空,拔不了苦,与了空乐,是法缘慈。又知此善恶法,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其体不二,即是实相,不了实相,妄堕二边,善了二边,罔非实相,拔其非边计边之苦,与以即边即中之乐,是无缘慈也。说虽次第,行在一时。”

第二讲《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

1、回归经论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原文】那我们的根基、条件够了,当然自己看,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加持、很大的受益。

【辨析】希望如此,回归经典。

第三讲《如何实践佛法》

1、“可怜”别人的心态岂是“悲悯有情”?

【原文】如果我们以一种烦恼的心、染污的心去求菩萨,菩萨会怎么看待我们呢?菩萨肯定会看你这个人很可怜。

【辨析】参考《大乘正见》的原文【悲悯有情不是说我们要高人一等,然后觉得:“哎呀,你们这些人都很可怜。”那不是悲悯有情,那是恭高我慢,那不对。】

2、“追求”“现世安乐”难道就与“佛法的本意是了不相干”吗?

【原文】追求的都是现世的一些安乐,现世的一些事情,它跟佛法的本意是了不相干的。

【辨析】持戒即可得现世安乐,佛法并不是都求来世、往生的事。《摄大乘论释》卷9:“〖论曰〗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生戒。〖释曰〗守护戒是余二戒依止。若人不离恶,摄善、利他则不得戒。若人住守护戒,能引摄善法戒,为佛法及菩提生起依止。若住前二戒,能引摄利众生戒,为成熟众生依止。复次守护戒由离恶故,无悔恼心,能得现世安乐住。”

二、《建立大乘佛法正见》辨析(部分)

第一讲辨析

1、分辨善恶是非就不是“就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见,就不是共中士道的正见”吗?

【原文】比如说《广论》里讲,佛法也讲,世间上面的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染污、不净;一切善的、恶的、是的、非的、精神领域、物质领域,全部如此,都是苦、空、无常,都是颠倒的。如果说我们的概念有些是对的,有些是不对的,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这个就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见,就不是共中士道的正见,它是下士道的知见。

【辨析】按照这种说法菩萨就不用持菩萨戒了,因为持戒为善,犯戒为恶,按照法师的说法这就不是大乘佛法正见了。

2、“真空与假有的关系”是这样的吗?

【原文】要讲这个“空”字,是要让我们内心空,内心是真空,外在的你、我、他物质世界是假有,真空与假有的关系。

【辨析】那就是说心可以空,然外物是假有。那这就出来一个问题,他人的心是真空还是假有?此文对真空和假有的关系辨析不清。

3、《楞严经》《阿弥陀经》之间会有矛盾吗?

【原文】但有时候好多人就会拿楞严经的话来问阿弥陀经的事,拿阿弥陀经的话来问广论的事,那都是很无知的,都没有真正的体会到佛陀的本怀,没有真正了解到佛法的本质。

【辨析】佛法本来是融会贯通的,如果这样说学了楞严经会对念佛发生障碍了。然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就是楞严经中的内容。我们融通不了是我们学习的不够,不是佛法之间有矛盾。

4、不“统摄僧团”,就没有“佛法的正知见”吗?

【原文】能够讲这套宗派的理论,不一定就是你有佛法的正知见,有佛法的正知见是你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以这个来抉择你的行事,以这个来统摄僧团。

【辨析】按照这种说法弘一大师就没正见了,因为弘一大师在世时,不少时间不在僧团里住。写《入行论》寂天菩萨也被僧团排斥过,也没有正见了。是不是正见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经律论三藏的内容,根本不是多少人信这种说法。没有正见的僧团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

第二讲辨析

1、“只要讲他就信,一说就信”“弄错了他也照着做”岂是“善根非常大”?

【原文】如果对一个佛教徒,他对佛法本身就深信不疑,信心非常好,只要佛说的他就相信,那这种人的善根就很大,善根非常大,只要讲他就信,一说就信,所以他需要传承清静,原因在这里。万一讲错了,他也相信,那他修就错了。所以一代一代传,必须不能弄错,弄错了他也照着做,最后就出了问题,它指这方面来说的。一般善根不够的人就要靠逻辑、靠道理,善根足够的人就照这样做,他不怀疑。

【辨析】一个有大善根的人,宿世修行佛法,怎么会一说就信。如果这样,那大善根的人,一开始听的是世间法,岂不是出不了家,听了邪法,还成了魔,以前都白修了。此文强调盲信。

2、“佛法的最重要的本质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吗?胜义谛“不生不灭”呢

【原文】所以佛法的最重要的本质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必有,此无故彼无。

【辨析】此文只是指出了佛法世俗谛有生灭显现和作用,并未进入佛法的胜义谛空性。即只讨论了诸法的缘起无常,并没有引申到涅槃寂静不生不灭层面。

3、“首先相信有佛,然后才相信佛的这套理论”吗?

【原文】首先我们就相信有佛,然后才相信佛的这套理论,相信这套理论去实践,最后也能够成佛。

【辨析】利根的法行人可以先证悟空性,从法理证入佛法,不一定要先相信有佛。法行人是可以以理先入的。就像有人可以信牛顿力学,但不一定非要相信世间存在牛顿这个人一样,即使牛顿不存在,因为证明的严谨性,仍旧会让人生起信心。{编者注:参考《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五讲辨析第4条:《注维摩诘经》卷4:“什(鸠摩罗什)曰:‘……得四信时,先信法,次信佛,后信僧及戒也。’}

4、“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因缘的状态下“”意义”能“一样”吗?

【原文】这个佛法的名词,世间法的名词,或者世间法的任何的一个事物,它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因缘的状态下,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个也都是有原因的。

【辨析】文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实这是个很普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起来好像很神秘的样子。

5、“让烦恼跟业的缘不具足”,这样的环境具备了吗?

【原文】实际上你要消业、断障,这种业障、烦恼障无量无边,你怎么断的完呢?它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要让烦恼跟业的缘不具足,所以它就起不了作用。

【辨析】讲得很好,但让一帮烦恼很重的人,在一起紧密承担,靠的是组织运作,还是戒定慧功德?初学者定的修行就要环境安静,像这样挤在一起吵吵闹闹的修定方法,不知道有何经论依据?

6、到底“是错还是对”了呢?

【原文】你越修越好,别人跟你一比就越来越远。那个时候你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了,很多人可能认为你是错了,你自己认为自己是错还是对,就搞不清楚,就会很担心。

【辨析】自己也搞不清,别人也搞不清,不知道谁能搞清。看来是糊涂了。

7、“问题都是自己的”吗?没有共业的吗?

【原文】“有时候我们在常住的一些引导,你说这什么问题都是自己的,一般人他不容易服气。那我这明明有道理,怎么说是自己的问题,不容易服气,说“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它是自己的。

【辨析】如果问题都是自己的,那哪来的共业显现。按照这种逻辑,佛岂不是认为众生不解脱都是自己的问题,跟众生无关?那佛为什么说要众生自己修行佛法来解脱呢。反命题是,自己问题解决了,其他人的问题都应该解决,然这句话也不成立。

三、学诚法师讲法的特点评论

(一)

【法师甲】“师父”讲法通常没有明晰逻辑,而多是东扯西拉、牵强附会、含沙射影,听者“不明觉厉”,用观功念恩之心态捕捉、体会只言片语之中或整体言外自己能理解、所认可的道理。

就我多年听他讲法的经验,以及最近有法师对他所讲《百法明门论讲记》等的具体辨析,明确他居心不正、知见偏邪,讲法牵强附会、滥作高深、多有错误,虽然有曾读一些经,也是偏狭肤浅的。

(二)

【法师乙】其实文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说法和完全不成立的说法,很多时候都是大家被绝对的信心迷惑了,不去辨析,只是认为自己太差,看不懂。

学诚法师讲法语言很随意,道次第脉络不清晰,讲法错误参杂其间,而且说得很绝对,质量实是不高。如果大家实在放不下,建议可以以其他的论典为主,参看其言教,相对好些。

(三)

【居士丙】非常认同“很多时候都是大家被绝对的信心迷惑了,不去辨析,只是认为自己太差,看不懂”,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有切身感受!

弟子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研读《大乘佛法正见》系列开示,承担开发课件。做的时候非常痛苦。做科判的时候,有时根本搞不懂在说什么,理路死活也理不清,经常熬夜到12点、1点来钟。记忆非常深刻的一次,深夜了,弄不出来,都快急哭了。上位师兄又在催课件,YY带动要用。实在不懂,也就像上面说的,总是觉得师父说的肯定没问题,还是自己太差了,相信法师们估计能搞懂。因为要形成课件,还得找相应的补充资料让它合理化,以便其他同修能理解。不过也有不少收获,能超越文字去思维一些东西。

(四)

【居士丁】对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深有同感,尤其《百法》讲义,没有逻辑,没有重点,没有对佛法的引用和出发。开初几次总是看不下去,但在大部分人“真好”的赞叹下,不断反问自己:“是自己真的没懂,没弄明白么?”以至于后来带动《百法》学习时不得不打破原有讲义,按照其大致意思,自己安排逻辑,安排顺序,但又不敢对外说。内心在一种矛盾状态下,深知其不怎么样,还得不断对大家说:“好好,要好好学,用心学。”时常有一种新版“皇帝新衣”的感觉。每当有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又不断否定自己,感到这些想法太可怕:不依师,不正知见。正是在这种矛盾心情下,2016年我去参访了几个寺院,想看看人家的学修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能停留在龙泉寺“独大”的状态上了,但由于是游客身份,很陌生,没能深度参访,很遗憾。

(五)

【居士戊】我也做过师父开示的科判,与师兄一样找不到头绪,就觉得自己愚痴,不能懂高深大法的内涵。原来很可能就没有思路啊。

(六)

【居士己】末学也有这种感觉。之前总安慰自己可能“师父”的逻辑是个网,我自己的逻辑是条线,使劲脑补理解。

(七)

【居士庚】我对师父讲法虽然感觉受用不少(特别是目前常住甲班学习的《苦乐人生》系列),但确实感觉理不出头绪。当看到别人能找出师父讲法的“理路”,感觉自己学得还不够。前几年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看完您的分享,感觉心里宽慰了不少。

(八)

【居士辛】对师父的开示,说句良心话,末学也是一直看不进去,不过就是总是反省自己条件不够,业障太重,业缘不好。

(九)

【居士壬】弟子把这个《觉悟之道》第三讲的辨析仔细地阅读了,进一步体会到相似法的可怕与危害。

1、心灵鸡汤与佛法无关。作者一贯的作风就是用带点佛味的心灵鸡汤让大众学习。应该说心灵鸡汤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稍有一点哲理,谈论一下不是不可以。但是把它作为佛法修学,那是贻害无穷的,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佛法。所以这种做法实在是诽谤三宝,祸害大众的法身慧命。

2、相似法危害巨大。作者利用一些佛法专有的名相概念,结合俗世间的事相来讲,看似通俗,美其名曰接引初机,实则解释完全错误,使读者对佛法的认识错误,还要专门学习,把这种错误强化巩固,真是贻害无穷。

3、基于上面两点,使得信众自然而然的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深渊,从而实现自己的所谓的“理想”,其实也就是世间的名闻利养。而广大的信众长期强化这种错误的认知,不容易重新接受正确的佛法思想,真是可悲可怜!

以前,我还觉得龙泉寺的体系虽说没有修行明确的哪个法门,但总归还是在佛门外面转悠。现在看来,真不是这样的,不但远离了正信的佛法,而且走入了邪知邪见的魔窟,实在太可怕了!

(十)

【法师癸】这几年个人学习戒律,阅读经论原典,慢慢发现这些开示确实兑水严重。只是系统内的同学,大都忙于事相承担,没有时间闻思用功;即便闻思,听的也是上面安排的这套理念,没发现问题。有些同学不相信开示有问题,其实,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验证,按照开示去修,会发现根本没办法用功,没有落实下手的次第;若真依开示中那些似是而非矛盾的理论修,弄不好会出问题。

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没有时间浪费啊!想想这么多年的出家时光,没能用功办道,确实痛心!好在慧根未断,也算幸事,只能加倍珍惜这难得的出家身,依佛陀所教,以戒为师,老实从戒、定、慧次第用功。不期望这一生是否有成就,只希望把修学的功德回向:愿未来的大众不再遭遇我们这种值遇恶知识的经历,愿未来的大众法身慧命常得善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