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轻生的交流讨论
(20200121)
【大学教授】看了不少关于龙泉寺精神控制\洗脑的交流,的确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校也很严重,可否从另一角度来看,找到其中的规律,总结一些方法,研究如何引导人们向善?至少在学校里,教育孩子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这些年,看到不少孩子轻生,非常心痛。
【贤佳】就您的了解、思考,孩子们轻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有哪些?
【大学教授】失恋、对家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等。其实,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一方面,没有耐心疏导,动不动就说学生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请医生干预。
【贤佳】我转为咨询一些人,得到一些看法、策议。
(一)居士甲(大学期间曾想自杀)
首先说:研究学生轻生问题的规律和化解方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也很迫切需要的课题。
学生轻生的问题在当今可能是比较严重的,至少在媒体上时不时就能看到。具体原因多种多样,高考没考好,同学之间闹矛盾,还有大学教授提到的:失恋、对家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等。记得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好像是在北大的一个演讲,说现在的学生,18%有精神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数字的出处。现在也没找到那个演讲了。“知网”上也有相关文献,研究某些省份大学生的轻生现状,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研究此类问题的论文也都处于高峰值,每年都有三四十篇。
其次,这个问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的。调查问卷怎么设计合适,可能会对学生起诱导作用,外行人还是要小心些。收上来的调查怎么分析,怎么找到解决办法,更需要专业人员。
记得我参加过一个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组织的心理工作坊(很偶然的机会参与的),他们设计的小游戏、问卷调查,对人的影响力度都很大,引导人的作用非常大,有点类似宗教导师。所以个人感觉也是需要谨慎。
最后我谈点自己的经验。
我个人在上大学后是出现过轻生意念的。为解决自己的痛苦,大学期间看过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当然没有人指导,也很不系统。最终是撞到佛门里来,发现佛法应该是讲人的意识、心理分析最透彻的,曾以为日常法师规划的蓝图是一条可行的路,从最初的微小善行入手,逐步积累,慢慢由量变到质变,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证得智慧,但后来发现,也没那么简单,在对佛法真正了解清楚之前,我们认为的所谓的善行未必是善,所以后果未必如我们所愿,问题仍无法解决,至少在目前,我并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行的路完全帮到自己,当然就更谈不上帮到别人。
至于这位教授所说:“至少在学校里,教育孩子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一方面,没有耐心疏导,动不动就说学生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请医生干预。”这两种说法,我是不太认同的。
关于第一点:学校并不缺少让孩子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至少表面上看不缺少,我们的教育中一直都是强调正能量、阳光教育的,从孩提时的绘本,一直到大学的思想政治课,都在教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但以我个人的经验看,这些教育很虚,真正遇到问题时起不到作用,应该是并没有触及到生命的本质或问题的根源。
我个人第一次感觉到心理问题,是进入清华后的不适应。通常大家的反应是,接受不了从优秀变为平庸,但对我来说,不是。小学、中学的我其实一直都并不优秀,大学里我的成绩至少也并不差,当然为了跟上课比较辛苦,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我找不到让自己很不适应的原因,找不到问题的根结所在,所以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努力学习、锻炼,获得较好的成绩、身体乃至工作能力,都解决不了问题。)
这些年我其实一直还在琢磨这事儿,最近的认识(也许将来还会改变):
个人认为,在我们出生的一刹那,应该是带着前世的深层经验而来的(我内心还是相信轮回的),从孩提时,周围的父母、社会、家庭、学校又继续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灌输给我们,这些世界观、价值观或者说深层的文化构成了我们生命运行的操作系统。如果这样类比的话,在操作系统安装基本完成后,外界的刺激就类似在这个操作系统下安装小程序,如果与底层操作系统兼容,则能正常运行;如果不兼容,就可能出现死机,需要修改程序或者升级操作程序;如果二者之间冲突太大,则会彻底将系统搞崩溃。
按照这样的逻辑重新思维当年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那里是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每日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假期都依着麦收和秋收来放,生活中遵从的是大家庭的生活秩序。学习中父母、老师认可的只是教课书上的内容,所有的课外读物、课外生活都是不务正业,在地里干活是要拔草……被邻居认同的是穿着朴素、懂事、乖巧。而到清华之后,发现生活中只有按顺序前行的日历,只有星期几,完全按照学期来安排生活,除了学习,需要会各种娱乐活动,被认同的除了学习好,还要组织能力,记得大一第一学期的社会实践就是种草……农村和城市的生活运行实际上是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作支撑的。对于我来说,新环境里所经历的一切有很多是与原先的三观不兼容的,所以会造成很多的不适应。当这种不适应超过一定限度时,内心是有着想轻生的念头的(类比的话,应该是想格式化重装系统)。当然,我不知道,其他人出现轻生意念的原因是什么,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
经历的事情与自己内心三观不和,出现强烈冲突,应该是出现轻生意念的一个原因。如果此时能改造三观与现实适应或改变现实使其符合自己的三观都是办法。
这不是一句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所能解决的。
关于第二点:学校的老师未必不想疏导,但很少有人能知道怎么疏导,能疏导学生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没有抑郁或焦虑经历的人其实是很难理解此类学生的体会的,说不到点子上的疏导起不到任何作用。记得我在大四时去过清华的心理咨询中心,那里的老师在听完我的介绍后,就是给了要热爱生活、多看正面消息的建议,建议我多看《求是》《读书》之类的书,少看乱七八糟的。我只能笑笑,从咨询中心出来,再也没有进去过。他们其实连我的问题都不承认,又何谈解决。
另外,抑郁和焦虑真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需要医生和药物干预。
这个可能不是老师没耐心疏导,而是整个社会真的要认识到这一点:精神有问题是正常的,如同身体感冒发烧,需要正确、合适的药物辅助治疗。莫要小看这一点。中度以上抑郁通常身体内的一些化学元素分泌已经出现异常,单靠心理调适是解决不了的。
大学期间,我的轻度抑郁应该是熬过来的,大四时吃维生素B12应该是起了一点作用。
2012年,又有一次比较严重的发作。什么“尊重生命、热爱生活”都是懂的,各种心理调节、宗教祈祷,各种方式也都是懂的,甚至调整三观的思路也都有,但是都没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生念头都是那么实际的存在。最后还是看精神科大夫,靠药物解决的。吃药一周后,所有症状就都基本解除了。吃药稳定一段时间后,整个人就恢复正常了。
教师让学生去看精神科医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把看精神科医生当做负担。当然,作为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莫要误判和耽误病人的病情。就我所知,朋友里也有很多看过精神科医生,但也有很多说治疗无效的,具体原因我就没细问了。
以上大致就是我的经历和感悟,随想随写,也没系统考虑过,仅供参考。
(二)法师乙
关于防范自杀的问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危机干预”,可查相关文献资料。自杀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国外也很严重。
(三)居士丙
这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没有足够的样本,光自杀原因(不是粗浅的,心理发展到自杀是有个过程的,而且有最后的诱因)都难以分类、归类,粗浅的原因对于干预用处不大。各种原因导致身心受苦,自己无力解决,外缘也不给力(老师、家长、心理医生、朋友),就扛不住了。还夹杂业力,有的有冤亲债主推动的。许多人从情绪、心理发展成抑郁症,就更难干预了,需要长时间治疗。我知道一例,研究生辍学,母亲亲自陪伴离开熟悉的环境生活、治疗,过程中伴随母女关系的改善。因为这个孩子最大的压力来自母亲,其次是对学业的不自信,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了抑郁症。经过挺长时间才治好的。如果没有母亲陪伴盯着,估计也够呛了。
随便择一微博给您看,您看评论:
https://m.weibo.cn/6191604322/4458491613512599
(摘录)(2020-1-8)这次南邮的研究生自杀事件,和一年前武汉理工那个被导师要求“叫爸爸”的学生自杀事件如出一辙,都是因为无良导师的压迫,导致学生心理崩溃而走上绝路。
以下链接,您可粗略了解一下学生自杀的社会现状:
https://m.weibo.cn/2400173425/3399140043735103
(摘录)(2012-1-7)南韩一项调查显示,48%的学生,最近一年遭遇过校园暴力,42.3%的学生最近一周想过自杀。研究小组指出,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自杀冲动有直接影响,青少年遭遇校园暴力的次数越多,越会变得抑郁,这种抑郁情绪又会发展成自杀冲动。因此需要早期发现受到暴力的青少年,及时介入,预防自杀。
http://japan.people.com.cn/35467/8023482.html
《4成日本学生“考虑过自杀”7人中1人自残》(2012-11-16)
(摘录)日本关西学院今村仁美实施的自杀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因就业难等问题而痛苦的年轻人的自杀率迅速增加,有4成大学生称“考虑过自杀”。据警察厅的报告称,去年10~30岁的自杀者为3926人,同比增加了134人,而大学生也有529人,增加了16人。自杀理由多为没找到工作和学业上的烦恼。今村表示,“没有关系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可以敞开胸扉商量问题的人,于是就冲动地选择了自杀。考虑自杀的大学生中有3成表示不怕死,因此现在的教育机构也应该重新培养学生们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观了。”
https://m.weibo.cn/2811829671/3567445203352733
(摘录)(2013-4-15)“救救孩子”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自杀的儿童约为2580人,有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了的好”。其中,学习压力占据儿童自杀原因的第一位。跳楼、服毒吞水银、红领巾自缢、开煤气自杀等等,最小的孩子只有8岁。而在教育部门,学生自杀是个忌讳的研究话题。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7/23/HK1607230039.htm
《(香港)教局新学年6招防学生轻生》(2016-07-23)
(摘录)政府今年3月成立的“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经过多个月研究,昨日向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提交进度报告及11项短中长期初步建议并获接纳,并率先在新学年推行其中6项短期措施。吴克俭指,局方会“特事特办”,有4项短期措施将于9月开学或之前率先推行,包括推广精神健康教育的“好心情@学校”计划、精神科护士支援试行,及加强升中一、中四学生的自尊感及解难衔接课程等。
https://m.weibo.cn/1565624077/4082632222100025
(摘录)(2017-3-7)目前我国并没有发布过每年对学生自杀现象进行统计的公开数据,但根据已经见诸媒体报道的学生自杀事件,可以推测,学生自杀现象的确可以用“频”字形容。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在2007年发布过一份对过去12个月的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我国五分之一的中学生产生过自杀念头,6.5%的中学生为实施自杀做过计划,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http://www.takungpao.com.hk/hongkong/text/2018/0910/215208.html
《港大调查:15至24岁香港学生自杀率5年上升逾7成》(2018-09-10)
(摘录)香港15至24岁学生的自杀率必须留意,在2012年至2016年间上升76.1%;2016年每10万该组群人口,有8.1人自杀。在2016年所有全日制学生的自杀个案中,带有学业问题和精神病历记录的个案比率都较往年高,而学生亦多涉及家庭、感情问题、学业及财政状况。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表示,学生自杀率上升,反映学校作为预防自杀屏障的效能日渐下降。建议政府在教育投放上,以学生为本,提供更多空间、活动和出路予学生选择。
https://m.weibo.cn/5103405079/4366496694714367
(摘录)(2019-4-29)原来不理解那些在外国读书的面对学术压力自杀的学生,毕竟看背景他们从小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现在我读了三学期研究生以后很能理解那种无奈了,就是你明明知道即使不吃不喝每天做任务,到deadline也无法做出来想要的结果。这种压力真的很难受,难受到哭都哭不出来。
https://m.weibo.cn/detail/4415077941338542
(摘录)(2019-9-10)9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技术机研究生陈泽民跳楼自杀,无独有偶,前几日,同济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也选择了跳楼自杀。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前途似锦的学子产生了绝望,甘愿舍弃父母亲人,把永远的伤痛留给家人?陈泽民QQ空间写到,是导师强迫他到朋友公司上班,从而导致自已延迟一年毕业。
https://m.weibo.cn/6979669150/4457865987591123
(摘录)(2020-1-6)观察者网:近几年,由于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紧张而导致学生抑郁、甚至自杀的悲剧,在国内并不鲜见。对此,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张端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法律框架下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异化为雇佣关系、人伦关系。
最近网络曝光的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自杀学生呈现低龄化,开学前后也是自杀高发期。学生自杀这个问题在教育界比较敏感。其实现在抑郁症群体非常庞大,自杀倾向的人非常多。我们的心理治疗资源远远不够,专业性也不够,对于心理疾病,社会宽容度也不够,缺乏全民认可氛围,所以,许多人只能自己扛!而且心理治疗有局限性。五浊恶世,许多问题世间层面无解,所以,佛法+心理,是很好的路径,包括禅修都能够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佛系作为大医王的功能,由于缺乏优质僧人群体而弱化了。
(四)居士丁
在我认识的一位在*大读佛教相关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已经因抑郁症而休学一年了。据他说他是由于对自身家庭的失望和现实社会的打击(如:前女友因他没有能力买房而分手,自己需要打工赚生活费等因素),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消极的态度。
还有之前在龙泉寺认识的一位女性朋友,她是*大学研究生毕业,父母都是她们本地的公务员(应该有一定职务的),但她于2017年9月已经去往极乐寺剃度了。她走之前和我聊天,她说她妈妈来找她,哭着劝她希望她不要出家,但是她说她对家里充满了失望,说父母总是吵架,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家,所以在见识到了学诚的慈悲之后,立马被吸引住了,觉得学诚这个师父的形象能给她温暖。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感觉造成这些人对生活失望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最大因素还是来自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直接说,就是从小来自父母的“爱的缺失”。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可能有些孩子对父母爱的缺失表现得并不强烈,但有些孩子可能会一直把这些点点滴滴放在心上,经过长年累月在心里的酝酿,最终可能会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和父母决裂。还有一部分人据我当时的了解,上山常住的居士多数是自己离婚了或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多数是对生活和对家庭的失望,要说真正想解脱成佛,真正想自己成就后利益他人的,估计可能没有。
至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我认为现在的老师很多只是教课,可能有些课都还教不好,就是混混钱混个日子罢了。要说起到为学生树立强健的心理或者说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恐怕很难。因为多数老师本身也未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多数情况都是看学生家长的身份、地位、金钱,才选择要不要对这个孩子有所关怀。其实大学或者研究生老师的话可能没有学生青春时期,也就是初中、高中老师的话有分量。初高中是一个人性格及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研究生嘛,除非是和导师关系特别好,学生才会讲出心里话吧。这样的话,对研究生老师的耐心与真诚度是个极大的考验。
这位大学教授提到:“研究如何引导人们向善,至少在学校里,教育孩子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其他人的关爱与关心。如果老师能做到对学生的热切关爱,经常和学生一起郊游,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看待人生,那么相信他们的心也能更安一些。现代社会大家常感压力大,无非是看到别人有的,他自己之后产生一种焦虑。这是一种身在大城市却无法被融入的焦虑,一种寒窗苦读却不能学有所成或者说相应变现的焦虑。现在社会确实贫富差距大,不过让这些孩子能舒心的一点是,外在的财富和地位并不是永久的,更不是永恒的。之前老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二十年一个轮回”,现在官二代、官三代也是蹑手蹑脚的,作风都有所收敛。不需要对自己设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每个人都能踏踏实实走好眼下的那一步,相信焦虑也便能缓解一半了。
如果学生累了,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告诉他们好好休息,睡好了,玩好了,吃饱喝足后,心情又是一番天地了。
(五)居士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是在大学产生的,有的是在上大学前就有了,就我个人接触到的,上大学前就有心理问题的是多数。其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就我个人接触到的,家庭原因是最主要的。一般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和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似是大学阶段的心理问题,实际是大学前的心理问题,关注重点应该从大学转移到家庭。
所有轻生的目的,不外乎是对当下痛苦的解脱,认为没有来世、没有轮回、没有因果,人死了一了百了,这是多年来接受断灭见、否定因果轮回的果报。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身难得,如盲龟值木,轻生者的来世会比轻生前更加痛苦,但是这些都是不了解佛法的轻生者所不知的。如果能将因果轮回的观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让其明白自杀的果报很严重,相信很多人就不会轻易自杀了。但是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似乎不允许。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在情绪非常不好、心理状态非常差的时候,念一万声以上的“阿弥陀佛”佛号,能较好的调节情绪和心理。自杀因为心里有过不去的烦恼,念佛恰恰能消除或减轻烦恼,也就是所谓的消业。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在学校让学生念佛肯定是不允许的,即使允许,大部分家长怕也不能接受。作为局外者,虽然悲悯,但却无力,也只能遗憾。
(六)居士己
确实这是一个应该直面的问题。最近看到学生轻生的事情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还有甚者因为和家长起争执,直接当着家长的面跳河自杀的。说实话,作为一个母亲,真的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消息。因为我的孩子也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孩子的学校里也曾发生过研究生因与导师不和而自杀的情况。当时我们知晓这件事情时就担心孩子如果知道了怎么办?会不会对她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后来借机和她谈了一次,她大大咧咧地说:“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太不敬畏生命了!太不成熟了!心放大点,看开点,没什么事情大得过命啵!生命第一!”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很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里父母长辈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而孩子身心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父母需从小就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的态度,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借口来解决问题;当出现此类新闻事件时,对自杀者的行为给予正确的认识,让孩子知道无论出现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少有人走的路》里讲到,父母是我们信仰的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我的孩子初中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孩子刚去时很不适应,总是找各种借口打电话想回家,比如说肚子疼、头疼等。开始我们信以为真,以为她是真的不舒服,后来看到她只要一出校门,坐在车上马上就眉飞色舞,哪里有半点不舒服的样子?后来慢慢和她聊天,才知道班上没有一个以前认识的同学,她感到很孤单。掌握了这个情况后就及时和班主任老师联系,让老师多注意她,平时在家我们也多开导她,让她多和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同学有需求时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慢慢地就和同学都熟悉了,在一起愉快地学习和玩耍。
高中,因为考的不是她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所以她一直很排斥,总是挑剔学校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说周围的同学素质低,乱拿东西,看到老师也不打招呼。她说只有她一个人看到老师走过来,总是规规矩矩站在那喊“老师好”,然后等老师走过去再走。看到其他同学的家长也是一样,规规矩矩喊“叔叔、阿姨好”。她觉得自己以前学的品德方面的教育在这个学校里根本都用不上了,由此更加泄气。周末回家从不主动和我们说学校的任何情况,做完作业就一个人坐着发呆。这种情况当时吓到我们了。和班主任老师联系,班主任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她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跌到了20多名,物理成绩尤其糟糕,只考了40多分。自此后我们就和她深入地谈了一次话,只字未提考试成绩,就问她:想不想上学?在这个应该读书的年纪是不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她说是的,但是好像因为种种不如意,所以失去了动力。然后再深层次剖析,问她:是不是因为一开始自己不喜欢这个学校,所以心理上就排斥这里的一切,包括老师和同学?她不说话。然后再以学校历年来的高考一本率,还有学校参加全国各项赛事的夺冠次数,说明学校并不是她想的那样差劲,只是她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一时难以接受。同时为了调动她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相互有一个承诺,就是如果期末考试进入全校前三名,我们就想办法让她转入她理想中想去的那所高中。因为有了这个承诺,她一下来精神了,主动要求补习物理。在这个期间,特意找了一位90后研究生帮她补习,将她的一些情况告知这位研究生,让他顺势开导。几个星期下来,成绩提高了,思想也转变了,慢慢地也接纳了学校老师和同学。自此后成绩一直很稳定,也只字不提要转校,也愿意和我们分享学校里、学习上的事情了。后来聊天的时候她说,是她的研究生老师和她说了很多很多,她更愿意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忠告。
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更要关心他的思想动态,多和他聊天,注意他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的变化。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肯定,犯错后不要一味地责罚,要教会孩子在错误中反思自己,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代在进步,做家长的也要与时俱进。养育孩子,不光是要考虑给他好的物质生活,更要精神和心理上兼顾。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学校与家长联手,相互配合,共同担当好教育孩子的重任,发现问题,共同关注,及时引导。
相对来说,大学里要面对的人和环境要复杂得多。近一年来,关于在校大学生自杀的消息是层出不穷。有因为经济压力自杀的;有因为要毕业了,却对未知的将来产生恐惧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还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导致精神抑郁后自杀的;有因为情感的纠葛,身心受到欺骗后感到绝望而放弃生命的;更有一些是因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陷入网贷后无法自拔而自杀的,等等。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生理、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同时他们开始脱离家庭独立生存,会经历很多生活转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扰。大学一般都离家比较远,家长不要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了,要多与孩子大学里的辅导员联系,时时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更要多与孩子交流,发现不好的苗头就及时制止。
学校也要立足于大学实际情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面对大学和社会渐趋多元复杂的形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测试,让孩子们养成健康心理。
如果孩子考试失败了,恋爱失败了,在各种莫名的压力下崩溃了,请不要指责他们,请给他们一些时间,请陪孩子一起度过,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父母都是他身边最值得信赖、最值得牵挂的人,断绝一切自杀的可能性。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七)居士庚(心理咨询师)
我的理解里,人是一种需要连接的生物,与自己内心连接,与外部他人连接,与喜爱的事物连接,与周围环境连接。
一个与自己内心连接很好的人,时时体察内心情绪,了解接纳自己的缺点,欣赏喜爱自己的优点,便会内心踏实笃定。
一个与他人连接很好的人,有很多真诚相交的朋友,痛苦时有人可以倾诉,快乐时有人可以分享。
一个与喜爱的事物连接很好的人,有喜爱的事情,有真正想做的有价值的事业,会坚韧不拔朝着目标努力。
一个与周围环境连接很好的人,爱动物、爱天空、爱大海、爱高山,眺望远处就会觉得人生辽阔。
这些人能扛住人生中一次次打击、失望、痛苦,被打到之后还能一次又一次站起来。
而那些轻生的孩子们,还有大人们,是没有很好完成连接的人,所以被生活击倒就再也起不来了。
我的理念里,第一步就要帮他们建立好的连接,安全的充满希望和包容的连接,人就会慢慢好起来。
(八)法师辛(大学教授)
年轻人轻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要有三个好的层面:
一、家庭的教育(父母等)要培养孩子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养育之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能够化解。
二、学校教育,除了给予学生的知识和生存之道外,也同样要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理工生也要学习文科知识,包括哲学等等,文科生也要多培养一些理性思维和批评精神。
三、社会教育,主要是新闻媒体、电影等媒介,多报道积极向善的新闻趣事,少报一些负面内容。人的模仿能力最强,很多事件会引起蝴蝶效应,自杀和杀人都是如此,所以高校有“黑色五月”之说,富士康也有连跳之载。
不管是失恋自杀,还是其他原因自杀,他们都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承受不住了,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了,周围无人与其对话谈心了…….
个人觉得最好的干预就是提早发现,给予鼓舞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人绝望的时候能伸出援助之手。另外,佛学知识也是一服很好的良药,如果有正确的老师教导。
(九)居士壬
如果能够了解佛教因果、六道轮回和无常观,就不会轻生了。
一个人如果能知道因果,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报有现报与来世报,看见社会和自己的种种问题,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如果再能学习《了凡四训》和《俞净意公遇灶神》的故事,就能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人不光要行善,更要口善、心善,只要能够断恶行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能改变命运,获得美好生活。
如果他还能知道六道轮回,就知道生命不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而是又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在六道中轮回受苦,自杀轻生多半会堕恶道更加痛苦。
还有,如果再能学习儒家的孝悌,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自己如果轻生,连累父母遭受巨大打击,无法活下去。了解了这些,他就不敢轻生。
对于爱情,如果他能了解世间一切无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无常,有缘则聚,无缘则散,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感情。要理性对待爱情,不能爱情至上,要把父母亲人摆在爱人之前。
同时,如果他能了解好事无常,坏事也无常,对待挫折就会变得豁达乐观。
如果能有以上佛学知识,我想年轻人就不会轻生,也不敢轻生。
(十)法师癸
一点想法供参考:上策是信仰佛教,明了宇宙人生的真谛,解脱生死;中策是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树立为人类、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观;下策,也是最低下限,能让孩子理性面对恋爱、面对消费、面对自我,不要对恋爱过于理想化,不要对消费过于超前化,不要对自我过于膨胀化。
(十一)法师子
近几年,也接触了一些学生,也和一些老师和医院的医生有过交流,了解到学生抑郁轻生的心理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单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个人认为不能只是屏蔽掉佛教,比如,佛教不能渗透教育的说法,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不宜堵。
现在的佛教信息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能会比很多领域的人群更有机会获得各种信息,这里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因为年轻,涉世不深,很难消化这些信息。这几年,邪教、相似法盛行,学生很容易被蒙蔽。我个人觉得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正信的佛教知识不够。
快速发展的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生活压力大,情感问题复杂,社会信息过于庞杂,使得本来就脆弱的人心更加焦虑和不安,很多年轻人无法适应,不敢适应,不愿意面对,茫然没有方向和目标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生命的的极端思考,会导致不尊重生命思想情绪。
佛教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但是要将迷信的和神秘的部分剥离掉,告诉年轻人哪些是仪轨的部分,哪些是民俗和文化的部分,个人崇拜的部分要彻底舍去。把佛教调伏烦恼、破除我执的核心价值告诉年轻人,把佛教对人心运作活动规律的阐述和观察,调控个人情绪的具体方法,禅修静心的实践,无我利他的心灵建设,戒律的行持经验和内容,善恶的标准,通过健康、现代、积极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人,供年轻人参考,帮助他们建立尊重生命、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个过程中,应积极配合主流教育方向,找好佛教应有的定位,不图名,不图利,更不能图谋一个团体扩大影响和势力,招募信众和徒众,甚至不是为了所谓的“弘法”,而是真心的为国家、为社会、为后代子孙造福。
佛教既然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就应该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现实是,施教的人才需要有德有行,理论有造诣,修持有经验,并且真正能够把握住哪些是适合传递给学生的,哪些是不适合传递给他们的。至少要告诉他们,哪些是邪的,哪些是正的,哪些是相似的,哪些是有争议的,还要有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帮助。
年轻人在学习中,难免要经历失恋、对家庭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等等这些人生经历。事实上,老师们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只是走了过来而已。确实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纳为学生自己的精神问题,作为老师确实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但是事实上,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这个是需要真有功夫的,是内心慈悲和智慧的功夫,不是理论说辞,这个功夫是需要修的。所以,我觉得学校和了解一些真正的佛教知识,取其中对教育有用的东西,也是老师们需要的。
据我了解,现代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理论探索已经很深入了,只是实践探索显得少一些。佛教如果在这个领域里舍掉宗教的外衣,确实存在更多的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机会。
汉传佛教在历史发展中,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化的典范,无论是形式和内涵,无论是顿渐法门,都能从身心上使师生获益。我个人觉得除了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时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令精力充沛,良好的戒行更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启迪悟性,培养文化自信。
(十二)居士丑(小学教师)
我做小学教师三十余年,做家长二十多年,虽然做教师是失败、不称职的,做家长也不完美,但是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思考,那就此学生轻生问题,我谈下自己的想法。
孝道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可是真正能正确理解孝道的人有多少呢?正如您教导我时提到的孝要以“道”为引导。然而,如今从学生到老师,乃至家长有几人明白“道”,又有“道”?我曾经跟自己的学生一起读《论语》,其中引发学生疑问最多的就是这句:“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生都说:“家长有什么道?家长哪里教我立志了?”一个没有道,也不懂得立志的家长,孩子能不苦吗?遗憾的是,这是现实社会的常态。这正是百年来,中华文明衰落的严重后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对大多数人来说,谈《中庸》思想,大概不现实,因为都不去读。我们佛法更是“中道法”,然而这“中道”是最难把握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今天早晨儿子还跟我吐槽:“老妈从昨晚到现在一直在怼我,气得我昨晚到12点还没睡着。”我马上就自我反省——对孩子是一颗自私自利的急躁之心,全然不顾他的感受,与佛法的慈悲心背离,于是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我学佛也有好几年了,尚且如此,那些不学的父母呢?可曾反思自己的言行?像我这样,以躁妄之心伤害孩子的家长应该有不少,表面上是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其实是伤害了孩子的心,是造成学生轻生的因素之一。从教以来,我还发现多数人是另一极端——溺爱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永远去找别人的麻烦,无原则地袒护孩子,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心里脆弱,有点不顺利就会出现自杀等极端情况。
我们看“孝”字,“老在上,子在下”,即上所行,下所效。印光大师曾教诲: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流。所以,我以为,孝道首先是对父母的要求,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可是现在的人,总喜欢把孝道解释为孩子单方面的对父母长辈的服从。若是父母长辈德行高尚还好,可是多数的父母长辈是德行有暇的,孩子岂不是苦不堪言!有苦找谁去诉?岂不是生不如死!重新思考孝道的内涵,学习怎样做父母是当务之急。做好家长绝对是修行。有了好家长,才有身心健康的子女,学生轻生的问题才能有大的改观。
(十三)居士寅
学生轻生问题,目前的确很严重,从大学到小学都有发生。发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整体教育出了问题,大致分析如下:
1.社会教育:目前社会大环境,多数人三观不正,过于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思想,普遍民众有焦虑症(生存压力、孩子教育压力、养老压力、健康问题等),竞争攀比心态严重,尤其是受西方物欲文化的影响较大。
2.家庭教育:现代的家庭普遍缺失传统文化思想,不能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即使教育,也只是言教,做不到身教,对孩子效果不大,且与社会的主流教育不能融合,孩子也很难接受。
3.学校教育:不能不说,学校教育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学校只是为学生的成绩服务,不注重品德教育,即使教育局规定了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基本不执行。学校和老师的一些做法,也给学生无形中传递了一种不好的身教影响,如应对上面的检查,经常弄虚作假,而且教导学生配合作假等。另外,某些老师的人品也有问题,学生观察到后,也会对自己的思想造成影响。
4.其它方面:信息的发达,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想得到的信息,包括如何自杀等,孩子会受到影响,进行模仿。
总之,如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理想,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所在,抗压力又不足,稍微遇到挫折,加之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消极厌世,走到极端方面。
(十四)居士卯
几点看法,请参考:
1.教育的产业化:当教育变成赚钱的工具的时候,资本的力量会持续压迫整个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处在这个产业链中最底层的学生,必然承担绝大部分的压力。
2.对未来的焦虑:目前的社会是个动荡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在进行变革,以前是三十年河东河西,现在最多就是十年。大家对于不确定的未来就有着严重的焦虑,出于生存的本能,必须对自己提高要求,也会对下一代提高要求。
3.责任的缺失缺位:当人们把精力放到赚钱和生存上去的时候,责任必然成为推脱的首选目标,
4.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有可能能够做的,只是改变教育的定位。
(十五)居士辰(大学教师)
每一个生命个体决定要以“轻生”的方式结束自己一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我虽然身处学校,但也没能特别关注过他们的精神状态。在上课和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偶尔与他们有交流。社会发展和变化,在他们身上的印记特别明显。
独生子:现阶段的高中、大学生,其家庭中往往只有他一个孩子,集全家宠爱于一身。
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普及大学教育的新一代:自己是否有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否得到家长或身边的人支持?兴趣爱好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兴趣爱好是否符合生命存在意义?或许很少有人专门思考或培养。
成功定义:往往是从小被灌输的有个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家庭关心更多的是他如何成为家长想要的那个他,学生自己多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与社会接触少:在小、中学阶段,他们几乎很少与社会接触,竞争与合作都是家庭圈子内;到大学阶段,他们开始接触社会,与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有各种不同习性的人学习生活在一起,远离自己父母和家庭。
压力:①学业压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动力都不足,挂科、重补修普遍存在;②就业压力:毕业后在哪个城市、哪个体面行业找到个薪资不错的工作;③情感压力:青年到成年发育后,生理和情感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却远离他们曾经依恋的家,甚至需要自己去建立自己的私人情感地带;④部分学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需要承担照顾年迈爷爷、奶奶的义务。
诱惑:虚拟网络、现实生活,尤以网络游戏为盛。
而这种环境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似乎少了“生命教育”,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世俗的教育多是期望这些生命个体能够奔向世俗的成功,往往忘掉了教会他们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世俗的教育也多希望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要去改造一个那么不完美的自己、一个那么不完美的环境、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社会,而不是试着与那个平庸的自己相处、与环境和谐相依、与社会友好相待。
有轻生念头的人,多是完美主义或略带偏执性格的人,多数人在遭受挫折或失败会选择自己扛,极少找人分担或倾诉,本能地会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一旦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可能会认为天就塌下来了,人生就完了。
心理压力或问题,不是大学生所独有,而是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碰到的,选择合适的方式(同伴教育)进行疏导(倾诉)、干预(药物)和引导(承压锻炼和体格锻炼)都是可能的解决途径,不宜忽视或放大这些问题。
所幸的事,我看到我们的学生团体里,有心理辅导帮助团队,有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会关心身边的同学,但是不是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哪些在独自抗争着的同学,这就很难说。
至于媒体暴露出来的少数因压榨或欺凌而导致的轻生,这应该是个案,只有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并严厉执行才能减少这些个案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