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密意”
(20210114)
【居士(原龙泉寺学员)】在藏密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介绍了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一种是七种因果教授,一种是自他相换法,介绍说前者出自《大般若经》,后者出自《华严经》。我在大藏经里搜索关键字,未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我看过的汉地古代大德著作也没有提及这两种发菩提心的方法,这两种所谓发菩提心方法是否来自佛教?
【贤佳】不清楚,我在《大般若经》《华严经》未见有藏密所说“七因果”、“自他相换”发菩提心法,也未见藏密祖师、信徒给出其中明确经据。有些经中说众生皆曾是父母、亲友等,以此策发慈悲善待、救度之心,但未见基此讲说“七因果”发菩提心法。“自他相换”发菩提心法更缺乏相关经据。
藏密祖师、信徒善于见风称雨,滥指依据,可参看《辩破应成派(格鲁派)的辩论记录(基础所依)》(http://www.zhengxinfofa.cn/2562.html)中藏密祖师误解经义,藏密信徒滥说其祖师所讲“阿赖耶识密意指空性”出自《大般若经》。另外,藏密所说发菩提心本是粗浅偏邪,可参看《辨破藏密教徒对〈楞严经〉的诽谤》(http://www.zhengxinfofa.cn/1556.html)。
【居士】确如您所说,我也没看到过有学藏密者具体指出其出自何处,只是有寺中法师说“这是《般若经》与《华严经》的密意”,以此来解释这两种修法的“高深”。我觉得他的意思可能是说没有通达这两部经典的人是无法体会其密意的。
【贤佳】藏密祖师和信徒爱说“密意”,密将佛置于妄语邪说之地。可参看先前分享的《辩破应成派(格鲁派)的辩论记录(基础所依)》。有首打油诗可资参考:“空性是个筐,啥都可以装;密意万金油,淫杀不用愁。”
【居士】我看了《辩破应成派(格鲁派)的辩论记录(基础所依)》,其中:
1.宗喀巴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第十五),这句话就是否定阿赖耶识世俗有,其实已经诽谤佛陀了。
2.月称《入中论自释》说“随一切法体性转故,当知唯说空性名阿赖耶识”,也不成立,如阿赖耶识有四分,空性没有。
3.宗喀巴《入中论善显密意疏》说“唯识师唯获衰损,不能证得增上胜道……决定不能证得解脱……故唯识师皆是转入歧途者也”,这句话将佛、法、僧全都诽谤了。
我个人感觉,您引用的大多是佛经,而对方引用的大多是应成派这一支的所谓祖师著作,这个辩论的对等性就不成立。祖师著作也要阐释佛经的,他们不能违背佛经的明显文字义理而说相反的“密意”,这种“密意”根本不成立。如您说:“唯识宗以《解深密经》《大乘密严经》《楞伽经》等为根本经典,谨奉字面显说文义,不会背逆文义而另立密意。若读到唯识论典的文义似乎违背《解深密经》等根本经典的表面明显文义,那么宜应怀疑是否自己未善简别,理解有误。”他们祖师的阐释明明已经违背所引佛经文义,这很明显,不知道他们为何还要维护。
另外,我在寺里听某位法师答问,常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已经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了,登地菩萨已经破相了,他可以有一百个化身……”我感觉这个回答也是“万金油”了,只要问的问题不能回答了,都可以这么答。他解释“破相”的意思是:“平常人看起来不能做、不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因为已经破相了。”实际我觉得这话有点替藏密男女双修洗白的意思。不知该怎么理解所谓的登地菩萨破相了,破相就可以什么都做?
【贤佳】“破相”,是破除了相执,在无相、离相的胜义层面用心,但在世俗层面的言行不会随意违背佛制戒律(除非佛制戒条有“破相”的明文开缘),否则非是真正圣者。可参看《论持戒的意义》(http://www.zhengxinfofa.cn/783.html)。
通泛破灭戒律相、业果相而说“破相”,是着于坏相、无相,错解“破相”。
如《大智度论》说:“佛问须菩提:‘是菩萨坏相得无相不?’须菩提言:‘不也!相从本已来无,但为除颠倒故,不坏法相。’佛语须菩提:‘若不坏相,云何行无相行?’须菩提言:‘世尊!菩萨不作是念:“我当破相故行般若。”是菩萨未具足佛十力等诸佛法,以方便力故,不作有相,不作无相。’何以故?若取相,是相皆虚诳妄语,有诸过失;若破相,则堕断灭中,亦多过失。是故不取有相,不取无相。取相即是有法,不取相即是无法,方便力故,离是有、无二边,行于中道。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知一切法自性空故,不着有无。’自相空破一切法相,亦自破其相。”(卷第七十五)
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说:“问曰: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为戒’者,何耶?答曰:非谓邪见粗心言无罪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言罪不可得。若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也。今诵大乘语者,自力既弱,不堪此戒,自耻秽行,多不承习,有引此据,不解本文。”(卷上)
正见菩萨行菩萨道,特别因缘不得已而有违别解脱戒相,必定不会自称清净,也不会鼓励他人效学表相。
如《大般涅槃经》说:“若有比丘犯禁戒已,骄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骄慢、发露悔故。”(卷第六)
《圆觉经》说:“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居士】看了《论持戒的意义》,更加体会到持戒重视戒相的重要性。已经证得阿罗汉的圣者尚且要严格持守,以做表率,何况是未证圣者。由此思维藏密宣扬“男女双修”、诛杀法等,已明显违背佛陀制戒本怀,实为外道邪说。玛尔巴曾经让米拉日巴去降雹杀人,以及藏密祖师热罗作法杀人,他们都宣称那些被杀的人已经被超度到净土去了,现在回想这些歪理邪说感觉很好笑。
另外我有一处未理解意思:
《车头聚落经》中,舍利弗说:“今世尊是无为者,是实践者,而将住现法乐住。今我等亦当为无为者、实践者而住现法乐住。”目犍连说:“今世尊是无为者,是实践者,而住现法乐住。今我及具寿舍利弗当看护比丘众也。”佛赞叹目犍连的理解是正确的,舍利弗的不正确,但是我不太明白文字义理,为什么舍利弗理解得不正确?
其他疑问:
1.佛常观众生,肯定已经了知罗睺罗没有屋子住,那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就把罗睺罗带到自己屋子,而要等到很多比丘都拒绝了罗睺罗,佛陀才出现带他到自己屋子?
2.阿那律尊者的两次度化人以后都“以此因缘具向诸比丘说”,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比丘说自己度化别人的事,世间常有积阴德的说法,也就是做了好事不让人知道,这里该这么理解?
【贤佳】舍利弗见佛诃责、遣离喧闹的比丘,理解为佛乐意独处寂静,而愿效学佛陀,也选择独处寂静,远离喧闹的比丘,不知佛只是暂且警诫那些喧闹的比丘而非厌烦、弃舍,佛是希望舍利弗、目犍连摄受教化那些比丘的,所以佛说舍利弗的理解不对。是舍利弗不明佛心根本,如《南传中部经典·(第一〇三)如何经》说:“世尊以利他,垂慈悲而说法。”(卷第十二)《四分律》说:“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卷第六十)《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其他几个问题:
1.佛待缘教化并制戒。
2.那并非完全好事,而是尴尬事,说出来可提示其他比丘注意避免,另外也引其他比丘讥嫌而让佛制戒。
由这些事例可知阿罗汉并非智德圆满,而佛经多说阿罗汉是“无学”,密意是在断除生死系缚、解脱生死轮回上无可再学(如诸阿罗汉证果时多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并非究竟圆满断证功德上是“无学”(佛世大阿罗汉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持律第一、辩才第一等多种差别,可见各有所长,也即各有所短,都不究竟圆满,佛才是断证功德究竟圆满的“无学”),但佛说阿罗汉是“无学”,并非妄语,因为阿罗汉在断除生死系缚、解脱生死轮回上是真实不虚的,确实无可再学。
佛经所说“密意”,多是指随顺机缘隐略前提条件,或隐略概念背后其他角度、更深广内涵而未明说,但表面内涵和背后内涵都非妄语,只是层面、角度不同。如《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欲令世间长夜安乐获大胜利。”(卷第十二)
《说无垢称经赞》(窥基大师)说:“旧经云:善和诤讼,是不杂秽语果,善宣密意故。密意者,谓隐心理。若绮饰文辞,便翳理故。正直语者,便能宣义,言必饶益,是无贪果。若贪欲起,不饶益故。”(卷第二)
经说“密意”实例,如《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说:“何缘《梵王经》说‘我今于此三千大千诸世界中得自在转’?彼有密意。密意者何?谓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观此三千大千;若时世尊发起加行,无边世界皆佛眼境。天耳通等例此应知。有余部师说:余世界亦别有佛出现世间。所以者何?有多菩萨现俱修习菩提资粮,一界一时可无多佛,多界多佛何理能遮?故无边界中有无边佛现。若唯一佛,设住一劫时,尚不遍为一世界佛事,况同人寿能益无边?然诸有情居无边界,时处根性差别无边,佛应遍观此有情类,如是时处应见世尊,佛便应机现通说法,令其过失未生不生,诸有已生能令断灭,令其功德未生得生,诸有已生能令圆满,如何一佛此事顿成?是故同时定有多佛。”(卷第十二)
《大乘成业论》(世亲菩萨)说:“世尊依此,于《解深密》大乘经中说如是颂:‘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能续后有,能执持身,故说此名阿陀那识;摄藏一切诸法种子,故复说名阿赖耶识;前生所引业异熟故,即此亦名异熟果识。若不许有此异熟识,复有何识能执持身?非有余识能遍持身乃至命终恒不舍故。又何处蕴烦恼随眠对治生时可名‘能断’?若言蕴在能对治心,此不应理,如何随眠烦恼随逐可为能治?又诸有情生无色界,染善无漏心正起时,有何趣摄异熟法在?或应许趣通非异熟及不系法,便与理违。又不还果生有顶处,为尽余漏修对治道,无所有处无漏起时,于有顶处有何别物自体犹存,而不名死、非众同分?或复命根离色心等别有实物?此二唯于异熟诸蕴相似势分而假建立,相似势分无别实体,如稻稗等相似势分,故定应许异六识身有如上说持种识体。
“即依此识,赤铜鍱部经中建立‘有分识’名,大众部经名‘根本识’,化地部说‘穷生死蕴’。云何此识缘境行相?此境行相不可了知,云何名识而得如是?如执‘灭定’等位有余识者,境界行相难知,此亦应尔。此识摄在何取蕴中?理实应言‘识取蕴’摄。若尔,经句当云何通?如说:‘云何名识取蕴?谓六识身。’又说:‘云何识缘名色?识谓六识。’应知此经别有密意。如契经说:‘云何行蕴?谓六思身。’非‘行蕴’中更无余法,此亦应尔。说六非余,有何密意?且如世尊《解深密》说‘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何缘愚夫执此为我?此无始来穷生死际,行相微细无改变故。又以六识所依所缘行相品类粗易了故,与诸烦恼及对治道有相应故,建立杂染清净品故,体是果识,由此比知有种识故。诸契经中随所宣说不说因识,与上所说皆相违故,是名说六非余密意。由此已释余部经中唯说六识身为有分识等,随其所应皆无违害。”
《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菩萨本,护法菩萨释)说:“若有依他,何缘经说‘一切法性无不皆空’?又契经言:‘佛告善现:色等诸法自性皆无。’复有经言:‘佛告大慧:一切法性皆无有生,先有先无不可生故。’此有密意。密意如何?谓此诸经唯破遍计所执自性,非一切无。若一切无,便成邪见。云何知有此密意耶?余契经中显了说故,谓薄伽梵说如是言:‘我唯依于相应自性,说一切法自性皆无。若有如言而生执着,谓染净法自性皆无,彼恶取空名为邪见。’”(卷第十)
藏密祖师、信徒解说“密意”,多将佛置于妄语之地,便成谤佛、谤法,自成邪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