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鑫居士反思台湾印顺法师观点系列六篇(20190515)》
可鑫居士反思台湾印顺法师观点系列六篇
2019年5月15日
目录
- 反思印顺法师六篇之一:误解智者大师的正见,自相矛盾的缘起见4
- 反思印顺法师之二:天台一心三观随顺佛说,并非为了圆融而圆融10
- 反思印顺法师之三:法师之因缘观偏离《中论》因缘观15
- 反思印顺法师之四:声闻三法印与大乘一实相印之异同24
- 反思印顺法师之五:大乘中道缘起理被解成小乘缘起,则大乘教理行果皆灭29
- 反思印顺法师之六:中观接入唯识,说唯识不了义即说中观不了义31
- 汇编说明35
- 链接附录:36
反思印顺法师六篇之一:误解智者大师的正见,自相矛盾的缘起见
印顺法师的根本知见是矛盾的:一方面说“空有无碍,性空不碍缘起有”;另一方面,否定了智者大师在论及通教时说的“有一类利根者,能够从空转不空,从而明中道法性”的说法。这是一处明显的矛盾。如果“空不碍有,空有本来一如”,为什么又否定智者大师说的“从空见不空义”?如果否定了智者大师“空性与不空诸法互具之义”,又怎么能成立自己的“缘起有不碍性空的”说法?
印顺法师一方面说:“十二因缘随缘变化的当下,就是性空无生灭的。”另一方面又否定汉传祖师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说。这也是一个矛盾的体现。如果“性无生灭,当下不碍随缘万象,随缘万象当下性无生灭”,不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另一个说法吗?印顺法师既然肯定“性空中,随缘能现起诸有”,为什么又否定智者大师“性空中见不空”一说?
附印顺法师极为矛盾的两段话原文,均出自法师的《略释中观》:
先第一段话,这一段话印顺法师把智者大师说的“别圆在通教一切法空基础上见不空”的说法否定了,将《中论》的缘起性空与唯识、如来藏对立,甚至说唯识、如来藏是受外道梵我思想的影响而出现,这是不合理的一种猜测。这一段法师他否定了“空与不空无碍”的中道说法。
“到了笈多王朝,梵我论抬头,大乘也就明白的演进到真心论。同是一句‘一切法空’,性空者通达胜义谛的毕竟性空,真常者看作诸法常住的实体。智顗说:通教的共空,当教是缘起的一切空;若从空中见到不空,这就是通后别圆的见地了。智顗以空中见不空为究竟,我们虽不能同意,但解空有二类人不同,却是非常正确的。有了一切空的经典,就有把一切空看为真实常住的,所以说真常妙有在龙树以前,自然没有什么不可。可是到底不是一切法空的本义,更不是时代思潮的主流。从空转上不空,与真常心合流,思想演变到《涅盘》、《胜鬘》、《楞伽》等经的真常唯心论,却远在其后。所以经中判三教,都是先说有,次说性空,第三时才说空中不空的真常。或者说先有真常,后有性空,把《华严》、《般若》等大乘经(在龙树之前就有了的)的一切性空不生,看为真常的。不错,这些大乘经,真常者是容易看做真常的。不过龙树以前是一切法空思想发扬的时代,虽或者有人看做真常的,但不是性空的本义。像真常空与真常心合流的真常唯心论,都比一切空要迟得多。从龙树的作品去看,他所引的《无行》《思益》《持世》《维摩》《法华》《十住》《不可思议解脱经》,都还不是明显的真常唯心论的思想。所以,要论究龙树学,必须理解妄识者的世俗不空、真心者的胜义不空,才能窥见龙树学的特色。”
再引第二段,同出自于《略释中观》。印顺法师又说,“第一义空与诸缘所生之有不相妨碍,空有无碍”:
“三、解胜义空见中道义:佛陀谈空,目的在引我们窥见缘起的真相。我们因有自性见的存在,不能彻见缘起,永远在生死戏论中打转。要认识缘起,必先知道空,空却自性,才见到无自性的缘起,缘起是本来空寂的。唯有在毕竟空中,才能彻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性相力用。不过,通达性空,有两种人:⑴钝根:就是学大乘的在他证空的境地上,与二乘的唯入但空一样。他知道因缘生法是毕竟空无自性的,在听闻、思维、修习、观察性空时,是不离缘起而观性空的。他虽知缘起法是因缘有,假名有,但因侧重性空,到悟证时,见到缘起法的寂灭性,缘起相暂不现前。但空者所证的性空,是彻底的,究竟的。⑵利根:他的智能深利,在闻思抉择时,观缘起无性空;到现证时,既通达无自性空的寂灭,不偏在空上,所以说“不可得空”。虽可以不观缘起,但也同时能在空中现见一切法的幻相宛然,这就是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的中道妙悟。”
印顺法师对于自己说的“空有无碍”,和汉传的“天台三论宗的真空妙有”之中道,做了一个区分。但是这种区分是有问题的,不成立的。理由后面会统一说。印顺法师的区分如下:
“经中说二乘圣者沉空滞寂,或菩萨但证性空,这不能作为性空不了,或者真性不空的根据。因为,就是到了菩萨的空有无碍,见到即空的假名、即假的空寂,仍然是空,不是不空,这与真常论者的思想不同。中国的三论宗、天台宗,都把现空交融的无碍,与真常论者空而实不空妙有的思想合流。根本的差异点在:性空者以为空是彻底究竟的,有是缘起假名的;真常者以为空是不彻底的,有是非缘起而真实的。”
印顺法师论述的焦点在于:他认为中国的三论宗,天台宗的现空交融的无碍,空得并不彻底,而他本人的空观,是空彻底的。所谓的空彻底,就是一切缘起的事相,都是暂时的,非究竟有。无明灭尽后,最后只有空性,一切假名都灭尽。相对的,印顺法师所谓的不彻底,指的是天台宗等无明灭尽后,五蕴没有灭尽,只是转净的说法。这一点唯识也是这个观点,证空性后转识成智,而不是识都灭尽。印顺法师认为这就是不彻底。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印顺法师对自己的“空有无碍”和天台宗的“空有无碍”差别做出的一个解释,但是这个解释也是不成立的。有六点理由可以说明印顺法师的观点不究竟,同时说明印顺法师对汉传天台宗(注:印顺法师不说汉传,说中国天台宗,这大约是相对于印度佛法来说的)的指责是有错误的。
㈠印顺法师本人也承认,入涅槃成佛,不是说人死灯灭一般的一切都断灭,也承认那是远离烦恼流转的安乐寂静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不应该是五蕴之外的第六蕴,不应该是十八界之外的第十九界。诸佛自受用境界本身也不离五蕴,如果离五蕴而有,那就是第六蕴、十九界,这与佛法中说的五蕴、十八界就矛盾。既然彻证一切法空的果地自受用境界并非五蕴灭尽,这正是毕竟空中具足诸法的空即不空之中道。所以诸佛才可以于毕竟空中随缘示现,做诸佛事。
㈡既然证得一切法空后,诸佛境界仍旧不是断灭,具足五蕴,这正说明五蕴体性有非因缘的一面。即:并不会在无明灭尽后五蕴灭尽。这不同于声闻法中说的“无明灭则识灭、受灭”乃至一切五蕴灭的说法。所谓非因缘,指的就是无明烦恼尽而五蕴毕竟不尽,不像声闻乘的烦恼灭则五蕴灭尽的因缘观。
㈢法性有非因缘面,不等于否定缘起,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规律仍旧不坏。虽然有非因缘面,却全体不离因缘而有。比如湿性,成冰成水时都有,只是成冰时不现,或者说难以感知。这不变性安立为非因缘性,但其相却全体不离因缘。当水随寒冷之缘成冰时,并不会说水的湿性没有变化,在冰之外有一个湿性,而是全体即冰。五蕴一样的道理,虽有非因缘性,却是全体随缘,善恶染净因果不虚。行善得善道的安乐五蕴依正二报,行恶得恶道令人痛苦的五蕴报;不证空性,只有三界有漏五蕴;彻证空性,得三界外无漏五蕴。说有非因缘性,并不是有一个事物离缘而自体存在,并非说五蕴存在于因缘之外。相反,这种非因缘性无时不随缘变化,只是强调体性不会灭尽,凡圣之间有延续性。这是汉地祖师说的,如来藏性全体随缘,中道法性不坏因果,全体随缘。
㈣正是因为具非因缘性的一面,才使流转还灭的因果得以成立。如果没有非因缘性,因果就不能成立了。如心识,三世流转中,有不断一面,如果有一刹那断了,因果就断灭了。因果相续不断,正因为心识体性有非因缘面;虽不断,也不常,常随众生烦恼业力转故。如果没有非因缘面,则离过去心识有现在心识,离现在有将来,容易陷入无因论及断灭论。唯识说的八识非常非断义,其中的非常,也是这个意思,也符合缘起说。就非断立非因缘,就非常立因缘。因缘、非因缘不相碍立中道。
㈤如果彻底空后,五蕴灭尽,空与五蕴毕竟分离,从结果往回看,那么,五蕴没有灭时,也应该离空性而有。否则,若五蕴体与空性体不二的话,怎么可以分离?可以分离,就是空有不同源的表示。印顺法师认为“毕竟空中不具五蕴”,那么五蕴从何处来?印顺法师认为不能从毕竟空来,因为毕竟空是永恒,承认五蕴从毕竟空生,就等于承认五蕴为空中本具,印顺法师是不同意的。只有从空之外来了。若从空外来,则空有明明是二,印顺法师说的空有不二也不能成立。有不从空来,就是空有不是同源的,不同源的话,就不能说空有无碍。天台别圆二教,都有“有从空来,空有同源”之义。这个源就是中道法性。天台大师说的,中道统一切法,才是空有不二的真正大乘法。印顺法师说的明显就不究竟,天台之说比起印顺法师之说更为合理。要说中道,汉地说的非空非有才是真实中道,而不是印顺大师说的:“缘起有实暂时的,只有空才是彻底的。”这是不究竟的说法。且印顺法师有意无意将外道梵天思想与唯识、如来藏放在一起,这就更不妥了。
㈥再说,承认证得毕竟空的果地具无漏五蕴的话,那么果地五蕴与因地五蕴什么关系?如果说果地不与我法执相应的无漏五蕴离因地五蕴而有,必灭尽凡夫五蕴而显佛地五蕴,那可对别教但中义。假如果地五蕴体即凡夫地五蕴,那就近圆教圆中义,性具法门。别、圆都是佛果地具足五蕴,同时也都是十二因缘因缘流转还灭、因果不虚,并未像印顺法师说的那样坏了缘起。造十恶成就三恶道五蕴,造十善成就人天五蕴;得禅定则成就色无色界诸蕴;断尽见思,成就无漏五蕴。也不坏性空,只是别圆之当体空,是四性无生,不仅没有自性,也没有因缘性,与印顺法师执的因缘性不同。天台体空之空是本然之空,无所谓因缘、非因缘。
结说:
印顺法师的自相矛盾之处,根源就在于对龙树菩萨四性无生的错解。本空之性,不碍缘起生灭法,但非因缘生。如果能明白诸法缘起有,此有源自性本空之无性性,则知空有同源,此源即中道法性,是故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即中”,是故智者大师说“三智一心中得”。
今此文对印顺法师根本知见的矛盾之处略作说明,也对汉传天台宗一心三观的合理性略作说明。
反思印顺法师之二:天台一心三观随顺佛说,并非为了圆融而圆融
印顺老法师比较提倡“中国祖师为了圆融而圆融”这个说法,现在这个说法已经被很多朋友接受。汉传佛教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空即假即中”等,都是印顺法师认为不符合佛陀本意的说法。本文目的:略为说明汉传一心三观,与心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等,本源自佛经,名义皆不离佛经。
㈠接前文选一
在文选一中,已经略为说明《中论》所说缘起性空义可与唯识、如来藏对接,本质为一回事,只是侧重点不同。在前文基础上,说明一心三观为大乘究竟义。
有三种因缘说一心三观为符合佛说:
第一因缘,从理说。世俗、胜义皆不离心。先说一心,后说三观。世俗一切法不离心已经说明,十二因缘中,无明灭则世俗诸法灭,世俗一切法不离心。胜义一切法空,此无性性为一切法真性,非离一切法有,故胜义无性亦不离心。这也是证得胜义的别、圆佛菩萨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现身说法的原理。若胜义离世俗心而有,则彻证胜义者便不能再随缘现,都无分别觉知故。以此知世俗、胜义皆不离心。凡夫法界与圣者法界虽受用不同,不离心体是同。凡夫法界所唯之心,是与我法执相应之心。圣者法界所唯之心,唯与我法执不相应,与我法二空相应之心。
再说三观。一切世俗相,就无性为性说,为即空。就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之虚妄生灭说,为即假。空不碍诸相生灭,诸相生灭不能碍本空寂然,空假互融,毕竟无界,为中。因此说中道法性统一切法,凡夫取有,二乘取空,即此空有全体不离中道,因此说即空即假即中。
第二因缘,约事说。六道凡夫五蕴不灭,当体即中。二乘入偏空涅槃,一切五蕴相灭,也当体即中。即空即假即中。即中故,五蕴相灭,其性不灭,待缘可再起。即空故,凡夫五蕴相不灭,其性全空,无实体可得。
第三因缘,以法性中道为因缘。何以故知中道法性?就证中道法性的佛陀说,佛陀虽尽一切我法执,而具一切功德,具足随缘现十法界一切相之功德,毕竟不灭五蕴,故知五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虽五蕴四性无生,无性为性,而不灭尽。虽不灭尽,只能转净,而总是四性无生,当体全空。就执有的六道凡夫说,凡夫五蕴虽全体为无明爱染所生,而其性与佛地相通。无明尽时,六道五蕴尽,而五蕴体性不灭,仍不妨碍从空出假利益群生。因此可知偏有之凡夫法界体性也即中道。从偏空之二乘说。二乘虽偏空,若能回心,也可行菩萨道回向佛乘,由此可略明二乘偏空涅槃当下也体即中道。
空即中,有即中,即空即假即中,中道法性随缘不变。中即空,中即有,中即假即空,中道法性不变随缘。
㈡正谈“即空即假即中”传承自佛陀
⒈《解深密经》证“即空即假即中”源自佛陀
⑴“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
⑵“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花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第二段,佛陀说无自性有三种:生无自性、相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藏教析空——生无自性,即基于世俗诸法实有基础上说的缘生无性,对应天台正是藏教。
通教体空——相无自性,即基于世俗一切法体假名安立的原由,说一切法本空无所有,全是虚妄,无一可取。本空无生中,依无明因缘妄起诸法,是为性空缘起,对应天台正在通教。钝根虽知当体空,不知不空,最终灭尽见思而取涅槃,通前藏教。利根知空具诸法,通后别、圆。
别教但中与圆教圆中,即圆空,即空即假即中——胜义无性。文中佛说胜义无性性时,说了两个方面,要结合两个角度才可以理解。
一方面,“虚空之花相”。依虚空而起之花,空本无花,花无根本而相宛然,有非空外,对应天台“即空之假”。
二方面,虚空本由众色所显,通俗点,就是空非有外,对天台“即假之空”。
胜义无性性,按经文原意,正是即空之假与即假之空二个的同时兼照无碍,对应天台就是空假不二的中。根基钝的,在空假之外另立空假不二之中,次第三观入中道,为别教但中。根基利的,不于空假之外观空假不二之中,圆观三谛,即空即假即中。就前面说,断尽九界依他证中道,为别。即九界而观中道法性,为圆观。
⒉再由《楞严经》证藏通别圆:
⑴“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⑵“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燃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⑶“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第一段, 诸法因缘生,对应天台藏教,以正因缘遍破凡夫外道我法执。执一、常、自在主宰之法为我执,以无因缘、邪因缘二种因缘观为法执。
第二段, 不仅说无自体,进一步说实性丝毫没有,连因缘性也无,这是诸法本空之性,非因缘,对应天台通教,四性皆无。
第三段,体空无生灭,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有无量不同生灭相,空假不妨碍,生灭与无生不二,对应天台圆空,在别、圆二教。
《解深密经》与《楞严经》互解:
第一段,对应《解深密》生无性。
第二段,对应《解深密》相无性。
第三段,对应《解深密》胜义无性,即空之假、即假之空兼故。
后注:
天台本来源自佛说,且于佛教准确、圆满、完整。天台正是忠实于佛陀原典的一个判教与汉传宗派。印顺法师对于天台宗的责难还有很多,今就选其一略作说明。
反思印顺法师之三:法师之因缘观偏离《中论》因缘观
本文分三:
㈠概述大小乘因缘观之不同。
㈡概述龙树菩萨《中论》之大乘因缘观。
㈢引述印顺法师因缘观,评议印顺法师执小乘因缘观,而不能通因缘与非因缘无碍的大乘因缘观。
㈠概述大小乘因缘观之不同
⒈大小乘因缘观之不同之处
诸法因缘生,是大小乘教法共说,而大小乘之因缘观有深有浅,有共、有不共。
单纯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小乘因缘观。在大乘因缘观中,“此有故彼有”只是一面,这是与小乘共。在世俗诸相的生灭上,大乘法延续小乘的因缘义。另一面,大乘同时要兼顾法相不离法性的实相,不能再单纯以“此有故彼有”来说因缘,不然等于承认了法性也是断灭之意。
法性不离法相而另存。如果纯依“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知见来观察,则诸法必因缘合而有,因缘离而灭。世俗法既缘离而断灭,性也不存。犹如水与水的湿性,水灭了,湿性也不能独存。这种知见只能证灭有为取无为的偏空涅槃,而不能证大乘空有不二的中道。大乘法的目的,就不再允许这种单纯的缘生缘灭作为究竟。
⒉大小乘因缘观不同之原因
佛陀本怀,是令众生悟入中道,与佛同证究竟实相。众生根基与意乐不同,佛陀说法也就有究竟与方便之别。
若一类众生,唯求自离苦,又不能明大乘微妙因缘义,能令这类众生切实受用的就是单纯的因缘观。因缘生灭一边,非因缘无生灭一边,依有为、无为对立而说法,令知有为苦、空、无常、无我而心生厌离,欣求不生、寂灭的无为。依这种因缘观,断尽见思,进入偏空涅槃。
或有一类能回小向大。毕竟法性不会因为声闻学者持有为、无为对立知见而变化,声闻学者自身是将因缘与非因缘对立,离因缘而取非因缘,然而这不会令有为、无为本来不异的实相发生改变。声闻学者,即使取证无学,仍旧可以成佛。这类声闻学者经由四谛、十二因缘的教观而业消障除后,或由于佛陀劝化,或其他因缘而发菩提心,好乐大乘法,进求大乘境界。
若一类众生,具悲心,不但自求离苦,又有能力受大乘微妙法义,则可直接为说大乘因缘观。
大乘因缘观,是佛陀自证境界的因缘观,不是以单纯的“此有故彼有”来说。如《金刚经》中说:发菩提心者,于诸法不应说断灭相。说五蕴身心只是单纯地遵循因缘生、因缘灭的规律,相对于大乘诸法不灭、只能转净的中道法性来说,那就是断灭相。
由因缘合而生,必然由因缘离而灭,这在大乘来说,就是断灭见。在小乘可算是正见,十二因缘还灭,证入离一切相的无为,偏空涅槃。在大乘是不能以这种因缘观为究竟,所以大乘说小乘的人进入的是化城。
声闻证入的空性,是与有为对立的。有为、无为二门转为性、相二门来观察,即声闻学者是性相分离的。这不是大乘菩萨应该具备的根本知见,也不是证入大乘中道所依止的根本教观。
大乘的因缘观,既然要融合性相,通融有为、无为,那在因缘观的设置上,就必然要考虑到非因缘的一面。有为、无为的融通,本质也就是因缘与非因缘的融通。
有为法,能为的就是因缘,所为的就是因缘生的生灭法,非其他。无为法,就是因缘不能为的法,就着非缘生、离一切缘生这一点而建立无为。因缘、非因缘的融通教义,就决定会在大乘经教中体现出来。
欲证大乘境界,因缘与非因缘就需要同时兼顾。龙树菩萨既弘大乘,也就肯定会涉及这一点。
㈡概述龙树菩萨《中论》之大乘因缘观
《中论》因缘观为大乘因缘、非因缘无碍义。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兼说因缘性与非因缘性,有时侧重在因缘,有时又侧重非因缘,有时就因缘、非因缘同时说,三种情况在《中论》中都会出现。
引证《中论》原文也就分三部分:
⒈援引原文,因缘与非因缘共说处
引二处证。
⑴引证第一处:第一品,<观因缘品>
就四生证,原文: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①破非因缘,显因缘义。第一句要否定的自生,第二句要否定的他生,与第三句要否定的无因生,这三处,都是非因缘的内涵。三处否定,就是否定非因缘。区别在于,自生与他生是一因论,第三是无因论,这都不是佛法因缘义。
②破因缘,显非因缘。第三句不共生要否定共生,即非因缘。共生在此句即可解为因缘生。自类相续,前后相似名为因,因即自,即六因中的同类因。除自外其他能促成自生之法为缘,缘为他。就六因说,余五因为他。依此观之,自他共正对因缘义。或就四缘说,“因缘”为自,所缘缘、次第缘、增上缘为他。
或这样解读:
否定因缘生——不自、不他、不共,不是因生,不是缘生,不是因缘合生。否定非因缘——不无因。
无论哪种解读,这句观察出诸法真性,因缘与非因缘二性都离才能相应。诸法若有生灭,不出二种,因缘与非因缘。因缘义也要破,非因缘也要破。在青目菩萨释文中,以现实中现见诸法离因缘不能自生的事实,来对破定执诸法无因生的无因缘论,又以法体实有则不能互相和合,而对破定执因缘生。换言之,二者需要同时兼顾,才能不偏向因缘也不偏向非因缘。
这一段大意先论述到这里。
⑵引第二处证: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
第一句:“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说因缘与非因缘同时。空与一切法是同时的,这就是因缘与非因缘同时。本空之性离一切相,因缘生无法建立。一切法此处指四谛,也可引生为一切世俗谛中安立的法,无论染净。这些世俗法无缘不能自生,不坏因缘义。一切法依空成,即是说,一切因缘要依非因缘的本空之性而成。因缘、非因缘同时无碍。
第二句:“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侧面说因缘与非因缘同时。一切法因缘假合而生的同时,不能片刻离无性性。若离性空,就不会有因缘假合而成的法;若离非因缘之无性性,因缘无法安立。
第三四句:“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即为见诸法,无因亦无缘。”是说明因、缘、果的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空性的存在。也是强调非因缘之本空与因缘之假相,二者互不相离的,是同时的。
以上二处所引的,是综合说因缘与非因缘的。接下去分别引单说非因缘与单说因缘的。
⒉引偏说非因缘的论文
分别引三处:
⑴所引原文在第一品,观因缘品,在总破四缘的地方: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
这一段是偏说非因缘的。观因缘品对于定执诸法因缘生破过很多次,这一点是非常明显而确定的。
⑵所引原文在第一品,在分破增上缘的地方:
“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说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
这句话中的非因缘义也是一目了然。说是事有则是事有,在小乘是定论。但这种单纯的因缘观,并非大乘教法的真实因缘观,只能是一个部分。大乘因缘观,观龙树菩萨的本意,并非单纯因缘生。这个结论是很明显的。
⑶所引论文在观因果品,第二十四品:
“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生,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这一段是否定因缘定有和合的。定执因缘和合也破掉,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破了定执诸法因缘生。因缘要生法,必定要和合,破和合也就是破定执因缘。
⒊分引偏说因缘生的论文:
⑴原文在第十八品,观法品: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龙树菩萨在这句里,说诸法因缘生,这个也是明显。这个因缘生,不是单纯的因缘生果,而是非因缘、非不因缘的表达。不即因,是因果不一;不异因,是因果不异。不异则因缘生即无生,不一则因缘生。生与无生无碍,因缘、非因缘无碍。
⑵原文在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这一句也是偏说诸法因缘生的。但据上文,这个生也是不生而生,因缘、非因缘无碍。
这一部分是为说明非因缘、非不因缘同时才符合龙树菩萨《中论》原意。
接下去,进入第三部分,引述印顺法师的话。印顺法师是定执因缘的,并没有将非因缘义与因缘义同时兼顾。我观察,是偏离了龙树菩萨的因缘观。
㈢引述印顺法师因缘观,评议印顺法师执小乘因缘观,而不能通因缘与非因缘无碍的大乘因缘观
⒈引印顺法师几段,出自《略释中观》一文
“佛陀悟证到缘起的真相,彻底地开显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种真理)。从缘起生灭的非常上,显示了剎那生灭的诸行无常。缘起是有情为本的,从缘起和合的非一上,开示了众缘无实的诸法无我。从缘起的非有不生的寂灭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盘寂静。”
“从缘生无自性下手,可直接击破根本自性见。存在的是缘起的,缘起是性空的,到达了彻底的一切空,不会拖泥带水地转出一个不空来。”
“其实,声闻的不能从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愿力不够,是生死已尽,这才不能引发大行,不是说法性空的不究竟。”
评议:
三段中,前二段,是印顺法师在表达自己的空观,即通过缘生而观无我,观性空寂灭。这是偏在因缘一面的。
在第二段中,由于定执因缘生,不认非因缘一面,所以法师排斥传统大乘的不空之说。这是执声闻因缘生的必然结果。法体单纯由因缘和合生则必因缘别离灭尽,不会出现因缘别离还在的情况。而依龙树菩萨《中论》原意,达非因缘、非不因缘,则因缘合时不生而生,因缘别离时灭而不灭。不会出现因缘别离时法体灭尽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空、有不并存的情况。
第三段可以知道,印顺法师在空观的抉择上是认为大小乘都是观因缘生的,不涉非因缘一面。
在《中观略释》中,通过这几段,可以说明印顺法师的根本知见偏离龙树菩萨,并没有全承龙树菩萨原意。所持因缘观为声闻乘的单纯因缘生,而非大乘不共的因缘、非因缘互相摄入的无碍义。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个问题,以下再引印顺法师另一个系列的文章。
⒉以下所引为印顺法师的大乘空义系列
“依空宗说,一切法是从缘而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有,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
——《法相与法性空寂之关系》
“一般名言识所认知的一切法,无论是物质、精神、理性,虽然被我们错执为实有的、个体的,或者永恒的,而其实都只是如幻的假名。假名,精确的意义是‘假施设’,是依种种因缘(意识的觉了作用在内)而安立的,并非自成自有的存在。”
——《法空寂灭即法之真实(自性)》
评议:
两段内容的主旨是一样的,因缘观还是定执在单纯的因缘生、因缘灭,通过单纯的因缘观去发明空性。
这种单纯的因缘观,是不能空有同时、不一不异的。如前面交代过的,既然单纯因缘生,则必定因缘灭,因缘生的有为灭尽而显纯粹非因缘的无为境界,这本质还是小乘的择法,不是大乘择法。
法师说:一切都是因缘而有,所以是性空的;正因为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有。由此得出空有不二,性相不二。
细考之下,印顺法师说的空有不二,是很牵强附会的。从灭说、从生说,都是空有断裂。
从灭说,若纯是依因缘有,必依因缘灭,相灭尽了,性如何存?还是回到小乘阿毗达摩的择法,因缘的有为与非因缘的无为截然两分。只是在法师自己而言,是不承认这种空有断裂的本质,还是要附会于中道的。
从生说,既然纯依因缘有,那么,因缘和合之前,法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因缘合前法根本没有,那么,这个法的体性也不能存在的。比如五蕴,如果缘合前,根本没有丝毫本来具足的成分,那就是本来没有五蕴,都是后天无明因缘而起,那么,当然无明灭则五蕴永远灭。这是声闻乘的因缘观,明显不是中道因缘观。在生之前,性相皆无,在灭之后,性相皆无,这分明是声闻的空有断裂见。相对于大乘的不坏因缘又不定执因缘的真空而言,印顺法师的因缘观是偏空的,本质是断灭有为而取无为的声闻法。但他本人是不承认的,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中道见。这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结论与他的论据不相符,论据指向偏空,结论却是中道。
后记:
这篇文章目的在明确印顺法师的因缘观,与龙树菩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不是要贬低单纯的因缘生。
印顺法师遮了《中论》的非因缘义,或令人不能真实入大乘,将大乘不共处遮蔽不显,性质较为严重。如果坏掉因缘义的性质,可以说就更为严重,因为坏掉因缘义,是连佛法都不是,直接成外道。因缘义是佛法的基本保障,无论天台的藏通别圆,还是唯识的三时法轮,均不坏因缘义,只是因缘观的深浅有不同。
印顺法师特别强调因缘义,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末法时代谈真常的人,容易堕入非因缘一边,坏因缘义。法师特别强调因缘的积极意义很大,以提出因缘义是三乘共法,是正确的,也是有必要的。如蕅益大师说:末法时代,多有众生以圆教自居,而实际坏因缘义,等同外道。本质是外道充一乘。大乘的非因缘义,根本上是依止本空之性建立。如果听非因缘而执实有一物独立于因缘外,这也不是大乘。借《中论》的话,因缘相、非因缘之真空体性,不一不异。文字表达到这里算一个界限,论究竟味道,还需要深入大乘教观,依教观心才能有几分相应。
定执因缘并非龙树菩萨《中论》所表的本意,这是非常明白而确切的,这一点是有必要澄清。大乘的唯识与如来藏,都涉及到这一层。否定掉非因缘这一层,定取因缘生,就会产生唯识与如来藏不究竟的结论。
可以说这是大小乘一个分水岭。定执因缘,就不可能承认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唯识真如理与如来藏知见;定执因缘,就决定会把阿含时教法认为是佛法根本,乃至认为阿含时教理与大乘没有本质不同,只有是否发菩提心的区别。
就实修说,于日常生活中,能够正观诸法不自生,不坏因缘义,而不随因缘法转,这也不失为一个体会非因缘、非不因缘的方式。或以如来果地反征,佛陀不会因任何因缘变化而动荡,也不会坏众生因缘。
这些例子对于定执因缘的人,或许是不能成为有效的证明的。所以这一点也就在文末非正文处做一个简单的提示,提示这因缘与非因缘兼顾的道理,实际是修行过程中容易体会到的。
反思印顺法师之四:声闻三法印与大乘一实相印之异同
㈠概述藏教声闻法三法印
依声闻阿毗达摩所说四谛十六行相:
三法印,由四谛十六行相中抽出。诸行无常印,即苦谛四行相之一的无常。诸法无我印,即苦谛四行相之一的无我。涅槃寂静印,即灭谛四行相的灭、静。
无常之因容有二义:一待缘故无常,二生灭迁流故无常。待缘为生灭迁流之因,生灭迁流是待缘生之必然现象。此外还有说非究竟故非常。
无我之义容有二:一违我见故无我,二不自在故无我。违我见,是直观众生都以为有实我,实无此我,即无我。实情无我与众生以为的有我相违背故,说违我见。不自在,即观众生所以为之我,一切时不得自在,不自在故非我。以为有一个自在之物,是起我见之因。若能明无自在之法,无自在之我,则不生取着。
涅槃寂静印:约灭即苦谛灭,有漏五蕴不生。集谛即贪嗔痴三火灭。此外有说(六道)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生、住、灭)故静。
前二为道谛,谓观无常、无我,断我执而证无为。涅槃为择灭离系果,灭谛。
引印顺法师论述三法印、一实相印关系的原话,并略作评议印顺法师关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之论述:
⒈从前后延续去观察时,得到了“诸行无常”的定律
一切法,不论是物质或精神,无情的器世间或有情的身心,都在不息的流变中。虽然,似乎世间有暂住或安定的姿态,而从深智慧去观察时,发觉到不只是逐年逐月的变异,就是(假定的)最短的时间——一刹那,也还是在变异中。固有的过去了,新有的又现起,这是生灭现象。这一刹那的生灭,显示了一切都有“诸行”(动的),都是无常……是“无有常性”的意义,也就是空寂性的另一说明。
⒉从彼此依存去观察一切法时,得到了“诸法无我”的定律
例如有情个体,佛说是蕴界处和合,不外乎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现象。所谓自我,是有情迷妄的错觉,并不存在。从彼此依存去深观空义,如上面所说。如从法性空寂来观一切法,那就由于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展现为自他依存的关系,而没有独存的实体。这样,无我又是空义的另一说明。
⒊从一一法的当体去观察时,得到“涅槃寂静”的定律
虽然从事相看来,无限差别、无限矛盾、无限动乱,而实质只是缘起的幻相——似有似无,似一似异,似生似灭,一切终归于平等、寂静。
从竖观前后,横观彼此,直观自体,而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三印就是一印,一印就是三印。三法印是法性空寂的不同表现,三解脱门也是“同缘实相”,同归于法空寂灭。
评议:
印顺法师是一定要把一实相印和三法印完全等同的。等同的理由,是说无常之所以无常,是因为法性空寂,无常是法性空寂的另一个说明。无我是相互依存之义,相互依存故也是法性空寂。涅槃寂静是就法当体观察,不自在,无实体,也是法性空寂义。法师认为三法印是法性空寂不同表现。
但这个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印顺法师也只能是自以为完成了。
⒈无常不等于大乘实相印
⑴就非断非常说
法师偏取非常,忽略非断。若从时间上纵向的观察,前后生灭不断,也可以说灭生不断。生必灭,而灭非无,将来还是相续的。这样的话,若从时间前后观,究竟说,是非常非断。无常是声闻乘中侧重非常一面,所以,印顺法师说从时间角度观察得出无常的定律,也是偏颇的。从时间角度,非常非断才全面。如今生五蕴身、未来五蕴身,不能说两个,有延续性。如果从非常角度得出法性空,那么,从非断角度就得出不空一面了。
因此,要说无常即实相印,就必须说非常非断之中道无常观,才能对等。如《金刚经》说,大乘之离一切相,是空有都离的。唯非常非断才能双离。印顺法师既然侧重非常一面,就不能与大乘空寂划等号。大乘空寂,空常,也空非常,并非独取一个非常。如果只有无常,没有非无常,于大乘中就是断见。因为,如果没有非无常的不生灭边,那么,成佛后,断尽无明,就应该取证涅槃而不再来了。印顺法师也确实有这个观点存在,认为佛陀跟阿罗汉一样,最后都是偏空涅槃。
⑵就法性空寂之结论得出方式说
法师说,由非常得出性本空寂,不空寂就应该常,也是片面之说。从生灭不断的变化说无常,也可以从生灭变化中存在三世的相续性而说非无常。若决定无常,前后不应有连续性。既然法师承认三世因果,那么,三世虽然非常,也非断。所以,印顺法师得出法性空寂义的途径本身就是片面的。又如龙树菩萨说的,“因缘所生法,不即不异因”,从能生、所生不异角度,这是非无常。
另外一点,此系列前两篇文章中提到过,要明大乘空寂,必须是体空,不是这种“无常故无自性的析空”。必须当体空,不是分析因缘生无主宰而来。这一点已经在前面阐述过,不再引述。
若发明非断非常,则必定以非空非有之中道作为一实相印才能符合,就不能是单纯的空性可以定论的。非常故随缘,非无常即不变。无明灭尽,六道五蕴尽,但五蕴体性未尽,佛法界只是转净了。如果只有非常,没有非无常一面,为什么众生五蕴最后只能转成佛法界五蕴而不能灭尽。这个角度去理解非无常,也是简单的。印顺法师抹除了非无常一面,在大乘中道来说,等同断灭。
⒉无我不同于大乘离一切相印
还是析空、体空的问题。析空之缘生故空,与体空之因缘、非因缘皆非故空是不一样:一个不容有,一个能容有。“此有故彼有”之析空得出的无我,与大乘当体空不能相提并论。
体空之无我,非由缘生故无我,乃由本幻故无我。体空无我能够包含析空之无我义,也有缘生无主宰的内涵,体空之空本身虽然非有因缘,而幻相是不离因缘的,就幻相缘生也可以说无主宰。
⒊涅槃寂静
首先要辨明,印顺法师对于涅槃寂静印的解释,是偏离了声闻三法印的本意的。在声闻乘涅槃寂静指的是择灭境界,不是说从法的当体去观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印顺法师为了将三法印等同一实相而花费的心思之多,可见一斑。不过这种努力也有积极的地方,法师努力说明大小乘不应完全割裂,这个不能说有问题,是有价值的。
又,如前说,声闻观行的四谛十六行相,灭谛下面的灭静,是涅槃寂静义,苦集二谛灭而显,不与有为同步,大乘一实相印是同步的。
结说:
要把涅槃寂静印解释成法性本来寂灭,本来常空,也不是不可以。在大乘立场就是这么说。但这样一来,就要承认汉传大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说法了。因为,“法性本来寂静”为不变,虽本寂静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差别,十二因缘染净因果不虚,是随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义成,一心三观也成。而这些都是印顺法师明确表示不能同意的。
若再细寻,或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之区别仍可继续安立,但本文用意主要在略明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之根本区别,也就是借此文,再一次明大小乘根本知见的差异:一个涉及中道(大乘),一个不涉中道,停在偏空。
反思印顺法师之五:大乘中道缘起理被解成小乘缘起,则大乘教理行果皆灭
在5月14日的文章中已经说,佛法中缘起性空可以有四种深浅不同的内涵,一名四义,俱说缘起性空。印顺法师那个缘起性空是二乘,不是一乘。印顺法师说过,烦恼灭尽,就是入涅槃,不会再有后有了。如果说“五蕴是缘生,缘生之法缘灭必灭尽而永不复有,所以五蕴空”,这不是大乘的中道缘起,非大乘的真空妙有。这也是最迷惑初学的相似中道。印顺法师就是认为,佛陀最后也入无余涅槃。
原文如下:“其实,声闻的不能从空中出假,是悲心薄弱,是愿力不够,是生死已尽,这才不能引发大行,不是说法性空的不究竟。要知道菩萨大行到成佛,也还是同入无余涅盘。”这一段出自印顺法师的《略释中观》
真正的中道,在逻辑上说,是五蕴非自然、非因缘。非因缘,就是五蕴并非尽是后天缘合才生的;非自然,是五蕴随缘变化,不能离缘而自在。《楞严经》与《中论》俱说此非因缘、非自然理。如果说五蕴就是因缘生,见思为因,有漏业为缘,那么,见思尽,因缘尽,五蕴尽,最后还是一个偏空。唯认识五蕴非自然(随众生心所造业而有变化)、非因缘(五蕴性本具无生灭),才是中道。
总之,在世俗逻辑中,缘生故自性空,这不是中道。非缘生、非不缘生才达中道。就十二因缘说,无明尽,五蕴不尽,只是轮回五蕴相灭,才是中道。若无明尽则五蕴彻底都尽,那就是二乘的缘起观,非大乘缘起观。大乘是中道法性为了义,非因缘、非不因缘,随无明因缘有流转,随般若正智而有还灭。流转、还灭虽因果不虚,而中道法性不变。尽如幻无明后,五蕴转净而非灭尽,才符合中道义。
印顺法师的声闻缘起理论牢固地竖立在当今,若此根本理论“非大乘、非一佛乘”的事实不能为众人所认识,那么其对大乘所判摄也自然存在合理性。没有非因缘一面,当然大乘中道无住涅槃的境界只能是传说而非真实,当然净土不存在了,因为惑业尽,五蕴尽,阿弥陀佛断了惑业,怎么可能再现净土六尘?诸佛菩萨断了惑业,怎么还可以随缘示现、常住不灭?
大乘根本理论,大乘非因缘、非自然的中道遭到瓦解,被误解为缘生故空、空与缘生同时的假中道真声闻。大乘的理被瓦解,大乘的行、果、境,怎么能不被瓦解?如果不能说明大乘中道法性理,怎么说明大乘境的合理性?
教、理、行、果四位一体。大乘理已破,大乘境果被破是迟早的事。若只是护大乘境,却不知护大乘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理已被破,境如何立?
当然了,这主要是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要求,针对理,不对人。这个时代,人人自由平等,思想自由,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好事。我们只谈理,大家谈理就好。如果谈事谈人,印顺法师个人修养我觉得是不错的。
反思印顺法师之六:中观接入唯识,说唯识不了义即说中观不了义
印顺法师说唯识不了义,甚至不能证果,也认为唯识与中观宗旨不同,教观有本质区别等。法师看出的这一结论,应该是站的角度问题。本文即找几个角度,说明唯识、中观本来无碍,也说明印顺法师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一些结论是需要被重新审视、思考的。
㈠中观与唯识的对接
⒈中观缘起性空接入唯识:
⑴缘起接入唯识
接入角度:动态关联。
缘起所涉及到的缘,不外乎色、心二法。缘起既然便一切,那也存在于色心之间。既然缘起存在于色心之间,那么,就不应有丝毫心在色之外,不应该有一丝毫色在心之外,不然就有非缘起成分。
假设色心的关系是割裂的,那缘起就谈不上了。从动态关系来说,色心两隔,那就是心动时色不动。如果不唯识,则造心杀盗淫与修戒定慧,色都不应该有变化了。如果有丝毫色离心存在,这一丝毫就非缘起,所以色心的关系是色不可以有丝毫离心独立的。
如果只从静态角度,不太容易说明色全体不离心。若从动态角度看,心生灭与色生灭必定不离。约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中第一支为无明,无明支的生灭决定了其他十一支的生灭,决定轮回中一切五蕴的生灭。无明胜义性本空,四性无生,无明在世俗体为心。从动态说,一切境界生灭转变丝毫不离心的生灭转变。恶生、善灭,则恶道色生,善道色灭。反之,恶道色灭,善导色生。如是,缘起必归唯识。
⑵性空接入唯识
接入角度:静态关联。
性空一名,从其内涵看,就单纯从空性说,有析空、体空两类。析空以诸法不自生为空,诸法因缘生故无主宰,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亦是空义。体空的空是自然性、因缘性都空,彻底无性,当体不可取、不可得。
无论哪种空的内涵,都可以成立唯识。
先从析空以缘生不自在角度说。一切法不出色心二类,若色心皆空,必定色离心不能丝毫存在。若色离心有,则色法离心法可以自生,即有自性。心也是这样,丝毫心也不离色。若心离色有,心也不需色而生,也是有自性。
再从体空非自然亦非因缘角度接入唯识。非自然即无自性,非因缘即无他性、共性。本空之性,自然性、因缘性皆无,一切法当体空,之所以见诸法,唯是无明心妄觉妄动,起惑造业,依此与烦恼和有漏业相应之心而现诸法。若无明寂灭则一切境界寂灭。从体空角度,万法唯识,离识无体。
这样,性空必唯识, 承认性空即承认唯识。
⑶合说:缘起性空直接接入离识无法
性空必一切法唯识。“唯”表不离意,体性不对立意,“唯识”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的另一个灵活的表达。缘起必一切法唯识,不然,识动色等境不动,那就六道缘都无从起。必识动而一切法随动,才有因缘生之说。识动色必同时动,不然,识动时色不动,因果也成空谈了。
性空是一个胜义理体直接表达,含事于理,侧重空性理。而唯识是性空在事相上的间接表达,含理于事,侧重事相。本来没有本质差别。中观以性空破一切法自性,令众生对诸法离于取着,同时依空而立一切法,维护善恶染净因果,破立同时不二。
唯识以识立一切法,令众生依现前心体悟善恶染净因果,同时以识破一切法自性。略有四种因缘,可知唯识以识破一切法自性:
①色不离识故色自性破,识依无明而起故识自性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是常识。十二因缘通于大小乘,识体非实有或自性有,依无明而有,这也是常识。
②色破识即破,何以故?识若实有,色亦必实有,色体不离识故。一实俱实,一虚俱虚。
③唯识为第三转,第三转在空性部分与第二转共用。显世俗因果实相方面,显空有不二方面,比二转更为清晰。二转中已经说诸法空,则识亦空。
④三转经典已经直说。如《圆觉经》等说,色心诸法皆如空花。如《占察善恶业报经》说:一切心如幻,无色无形,不可见取,本来空寂。
如是种种皆说明,万法唯识,不仅是不空的表达,也是万法性空的表达。执实有之凡夫法界不离与无明俱之识相,故说凡夫多用八识。证空性之佛菩萨法界不离离无明之识性,故说圣者多说真如。真如即识之究竟体性,离无明而证。同时以唯识明诸法空。识体既四性无生,体如虚空,以识为体之诸法亦空。
识体虽空而非无。唯识所说的八识,虽然也是依无明而起,但是与声闻不同。声闻是无明灭尽则识灭尽,而大乘唯识是说无明尽则识体转净,证得真如,八识成四智。这是声闻因缘观和唯识因缘观的差异所在。声闻因缘观是色心一切法最终会灭尽,没有法性本来具足层面。唯识和如来藏说到法性本来不空,具足色心功能的一面。
⒉唯识与如来藏不二
唯识与如来藏其实没有本质不同。
如即性真空,四性无生,本来寂灭之性不变,随缘不变为如。来即唯识所现十法界染净因果,不变随缘即来。藏即性真空而不妨十法界染净因果唯识,十法界染净因果唯识所现而不妨永不变异之真空性,性具十界说藏。
唯识故如,识性无生,能识、所识性本空,空性为性即如。唯识故来,不离识故,心动法动,不动而动即来。唯识故藏:唯识正显因果唯心,无法离心故,心善恶则境有乐苦之别;唯识侧显无法不空,无法离心有故,无心离法有,如是心法实体双亡——唯心因果与无性为性互不妨碍即藏。
汇编说明
因近期交流讨论台湾印顺法师的理念,末学将《可鑫居士反思台湾印顺法师观点系列六篇》汇编,以便有缘查阅参考。汇编过程中做了一些修改。特此说明如下:
㈠对标点部分作了修改。
㈡按照公文序号结构,对整个汇编的序号作了重新排列。
㈢对汇编中少量用字做了修改。
㈣为方便有缘点击查阅,将文章链接编排最后。
末学才疏学浅,修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汇编终稿日期:2019年5月15日
链接附录:
反思印顺法师六篇之一:误解智者大师的正见,自相矛盾的缘起见
https://mp.weixin.qq.com/s/S22oB1XQ-6ckV4N1R8GN_A
反思印顺法师二:天台一心三观随顺佛说,并非为了圆融而圆融
https://mp.weixin.qq.com/s/8_7fdhgSm0Zf8wBijcgQcg
反思印顺法师三:法师之因缘观偏离《中论》因缘观
https://mp.weixin.qq.com/s/eofGdHy8oPkQv0qfyQIq9g
反思印顺法师四:声闻三法印与大乘一实相印之异同
https://mp.weixin.qq.com/s/9kGLfermJR3Eme2Wrhq74w
反思印顺法师五:大乘中道缘起理被解成小乘缘起,则大乘教理行果皆灭
https://mp.weixin.qq.com/s/OdCLMo1sG2HFnfWAYZMM4Q
反思印顺法师六:中观接入唯识,说唯识不了义即说中观不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