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兴宗派”的交流讨论之二

关于“新兴宗派”的交流讨论之二

(20200711)

(一)

开宗者】佛教有真理教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亦有,因此,佛教有圣贤,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亦有。

认识可以有差别,但佛教徒对其他诸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真理性教义,亦应表示尊重。因此,越是唯物的宗教,越是接近天上的真实形态,即越是接近真理。

我是站在佛教的立场,借用佛教的经典,修行佛教的经典,才发现宗教的唯物性。所以法宗是佛教的新宗派,因为其根本思想是立足佛陀的思想而产生的,而不是其他宗教的新宗派;佛门弟子,要有开宗立派的勇气。

但是,现在的佛教认知,包括S法师,都认为佛教是因缘论的无神论。后来我仔细去推敲,才发现,原来,释迦牟尼反对的是唯心的有神论。佛教经典里头,亦有天神的说法,即确实存在天神。但佛陀反对世界是神创造的,佛陀反对世界的唯一主宰是神。在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对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语录》的思想是唯物的。

贤佳】就世俗谛来说,佛教是有神论;就胜义谛来说,佛教是无神论,因为胜义中一切法无相,无人无佛,也无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果在世俗层面,与其他宗教比对而说佛教是无神论,那是偷换概念的说法,非是正说。在世俗层面说“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那也是概念错位的说法。

圣贤是可能有差别的,比如小乘四果阿罗汉也是圣人,辟支佛也是圣人,但都与佛不同。基督教内也有圣贤差别。

开宗者】这里有一个地方,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和解释:

“一切无为法,如虚亦如空,如如心不动,万法在其中”,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如此观点,无为法亦空。如此说来,无为法亦无自性。这个观点,您认为正确么?

如下是网络的解释:

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又名真如,是无为法,无因缘造作,无生灭变化,寂然常住。既然是无生灭变化,既然常住,那应该是恒常不变,但讲义上,却说无为法亦如空。真如是依空而显的实性,故名空性。诸法毕竟空是说有为、无为诸法毕竟空无之义。有为法是依因缘和合而生,唯有假相幻用,空无自性,故毕竟空。无为法连假相幻用皆无,是智观假说名义,故亦毕竟空。

网上这样解释,您认为可靠么?

另外,我在修读《涅槃经》,经典曰:“若正见者,应如说如来定是无为。”“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妄语。”“如来真实是无为法,不应复言是有为也。”“能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无为之法,汝今如实善覆如来有为之相。”“是故诸佛而说偈言:‘有为之法,其性无常,生已不住,寂灭为乐。’”

《涅槃经》开示“能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无为之法”,可见无为之法应该就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既然不变异,那应该是恒常不变,既然恒常不变,那应该是不空。那为何上述讲义言无为法毕竟空。

您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贤佳】涅槃、真如、佛性、如来藏等无为法无相,可说为空(无有相可得),是离言法性,是真实常法,即是真空妙有,也可说为不空。如《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相说毕竟空,从性说实不空。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有为法依无为法因缘幻起,假相假性,毕竟空、无所有。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龙树菩萨《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相关辨析还可参看:《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http://www.mzhy.org/20200623-9/)、《辨破泰国佛使比丘的邪见》(http://www.mzhy.org/20200519-3/)、《辨析〈张恩友:“佛祖”乔达摩·悉达多是假佛〉》(http://www.mzhy.org/20200211-03/)。

开宗者】《占察善恶业报经》说:“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可见,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法身即佛性,佛性即如来藏,因此可说真如、佛性不空。

真如、佛性、如来藏,确实为无为法。《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可知诸法无相,因此无为法亦无相。但诸法无相,是否可以等同诸法皆空?(即从法相的角度,认为诸法皆无相,故诸法亦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诸法为因缘假和合,无一定之相也。这里因缘和合,那这里的诸法应该指为有为法,而无为法非因缘和合而成。无为法: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真理和存在。无为法无相可得,可以成立。但无相可得,是否可以等同空无自性?

如果按您的解释,从相说毕竟空,换句话说,无为法亦空无自性,是从相的角度而言其毕竟空;而从自性说,则实不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呢?

龙树菩萨《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里的法,如果按有为法、无为法的定义,应该是指有为法。即有为法,皆因缘生,故其性为空。这个好理解。

现在的问题是,“万法皆空”,这个“法”,是否亦包括无为法?

贤佳】“万法皆空”,可以包括无为法,也可不包括无为法,因为无为法从相的角度可说为空,从性的角度可说为不空,即无性为性,是诸法圆成实性,由此幻起诸法。

如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答曰: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若无我亦无我所。若无我、无我所,是即入空义。”(卷第三十一)

《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若佛住世若涅槃后,应依真如常勤修学,应依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常勤修学。何以故?如是真如等,是一切声闻、独觉、菩萨摩诃萨及诸天、人、阿素洛等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卷第一百四)

若如应成派伪中观见认为无为法(胜义)实无,便堕恶取空的邪见。

如《瑜伽师地论》说:“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无。’”(卷第七十五)

又如《瑜伽师地论》说:“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者。’……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是故名为恶取空者。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卷第三十六)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辩破应成派(格鲁派)“中观见”的辩论记录》(http://www.mzhy.org/bianpoyingchengpai-02/)。

开宗者】从性的角度,无为法不空,但《解深密经》说:“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果皆无自性,那应该是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皆无自性,那应该是无为法亦为空。这样就与您说的,从性的角度(即本质的角度)说为不空,似乎有所矛盾。

此外,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从无为法的角度来讲可以成立,但从有为法的角度,有为法是因缘法,依因缘而生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样就与“无生无灭”似乎矛盾。

想听听您的看法。

贤佳】“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即是生无自性、相无自性,而此无自性之性即是圆成实性,是真实有。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相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所以说是“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因为生是幻生,其实无生。有为法的体是无为法,所以说“本来寂静”。

开宗者】我这样解释,是否妥当?

无为法是常住不灭,恒常不变的绝对真理,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无为法,因为这是绝对真理。注意,有为法为空,无为法亦为空,因为无为法亦无相,无形无态,眼看不见,手摸不着,唯有以智慧认知而显现,故称其为毕竟空,只是假借其名为无为法,故空而无相。这是从相的角度来认知其为空。而从从本质的角度认知则称其为常住不灭,恒常不变的绝对真理。尽管如此,无为法亦无实在之自体,眼看不见,手摸不着,故亦称之为空,空空如也,故为毕竟空。佛陀通过了悟认知而后发现进而讲述给世间大众,但其无形无相,若无佛的智慧和知见,世间众生因心迷则很难发现。《解深密经》:“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皆无实在之自体,有佛无佛,法亦存在那里,不生不灭,本来寂静,悄无声息。

贤佳】无为法的毕竟空,是相毕竟空,不是性毕竟空。无为法是真空妙有,有而无相,幻现诸相。若泛说无为法毕竟空,可能落于恶取空的邪见。

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云无为法空,与邪见何异?答曰:邪见人不信涅槃,然后生心言:‘定无涅槃法。’无为空者,破取涅槃相。是为异。……众生虽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而戏论诸法;为是人故说‘诸法空’,若无我亦无我所。若无我、无我所,是即入空义。”(卷三十一)

开宗者】有道理。

(二)

开宗者】《语录》,我把你提出的针对宗喀巴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滤和批判,包括莲花生大士。您核对看看。另外,如果发现有矛盾的观点,亦可提出,以便进一步修正。

贤佳】随喜修订!您说修持《华严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等,这些经都是讲万法唯心的,您特立唯物的有神论,何以不矛盾?

开宗者】您提这个疑问很好!但说明您还没有详细阅读《语录》全文,里头有详细开示。

“万法唯心”,这里的唯心与我们哲学上讲的唯心主义的唯心是不同概念。佛陀作为开悟的圣人,他2500多年前讲过的很多观点,今天科学论证是事实,也就是唯物的立场。我把现有的能够请到的经典,全部修了,包括密宗。哪怕现有的书店买不到的,我亦去《乾隆大藏经》里头下载,修持。发现,现有的很多结论,认为佛陀的经典里头有唯心的观点(这里的唯心,是指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唯心),但事实上未必是唯心,而是我们对其观点的解读和认知上,从世俗的认知角度去看,所以看问题的视角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立场和视角。因此,我才提出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重新解释经典佛学理论。即针对世俗看法中,认为佛陀经典中唯心的论断,尽一切可能重新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进行唯物解释。

2500多年前的观点: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住世的时代还没有显微镜,竟然能够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我就开始关注,为何佛陀2500多年前很多论断是唯物的,但为何其经典中有人认知为唯心?为此,我全面修持经典,才发现,很可能是我们以世俗的角度来看问题,导致我们看待佛陀观点的那个切入点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切入点。宗教唯物的发现,让我在哲学思想上提出宗教唯物主义和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以此为基础,唯物地解释经典佛学理论。所以,你提出的“万法唯心”,这个唯心与唯心主义的唯心,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万法唯心”,是说,一切法,不管是有为、无为,皆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因此为佛陀所发现,并宣讲给世间的众生。“万法唯心造”,这个“造”不是制造的造,更不是“生成”,而是应该解释为“认知后的发现”,即万法是通过心的认知而显现出来的,而后为我们所发现。因此,法客观存在那里,不是心生出来的,而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要这样解释,才是唯物的解释。否则就会出现如您说的“法都是心生成的”,那就错了。没有心,法亦客观存在那里。“心生万法”,不要理解为心生成万法,那就错了。而是通过心的认知,而法显现出来为我们所发现。因此,这个“生”可以准确解释为“认知而后显现出来”,如此才能够为我们所发现。没有心,则法无法被认知。因此,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并不是说,心没了则法也没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说,没有心这个认知载体,那么法就没办法被认知而后显现出来,所以,需要有心这个载体,而后才能够为我们所认知而显现出来。

所以,您说的,《华严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等,这些经都是讲“万法唯心”的,这里的唯心不是唯心主义的唯心,切记,因此并不矛盾。您说的这四部经典,我全部修持了。其中《楞伽经》《解深密经》比较难,因为是唯识的思想,相对难点。其他的《华严经》80卷,我刚刚又重新修了一遍,《楞严经》亦修持好多遍。这么多经典,其实我花时间最多的是《金刚经》,三年多的时间才搞懂,因为刚开始我亦看不懂。我接触佛学理论最早是接触《金刚经》,经过不懈地努力看懂了,才知道《金刚经》是对最上乘者说的经典,普通众生不是那么好懂。而《楞伽经》《解深密经》则更难,但我经过全面的修持,特别是修持《阿弥陀经》之后,对这些经典,亦都进行过推敲和认知,包括这几部比较难的《解深密经》和《楞伽经》。

而唯物的有神论,则是说在天上宗教中存在佛、上帝、真主安拉,他们皆是平等的宗教生态的众生,不存在决定世界唯一的主宰神。因此,我们把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生态的不管是佛、天神或神等众生,皆归入唯物的有神论,即存在神灵这一客观事实。但神不是世界的唯一主宰,世界的唯一主宰是天道,即道,亦可理解为客观规律。因此,我颠覆了传统的认知,认为先有人类社会后有宗教,相反,是先有天上宗教而后有人类社会,人间的宗教是天上宗教以特有的方式映现给世间的。此外,通过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可知存在外星文明,外星文明亦存在宗教,甚至有的外星文明比人类诞生得更早。因此,宗教先于人类社会的论述是可以成立的。而我们世俗的认知,认为先有人类后有宗教。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唯心的观点。因此,提出唯物的有神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只是略微调整佛陀的观点,对其唯心的部分进行修正。比如佛教反对灵魂说,我进行了详细的修正,使之更吻合客观事实。包括《古兰经》《圣经(旧约和新约)》,里头依然有很多观点要借用我提出的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进行修正,确保经典所述能够更吻合客观事实。如此,即可为唯物的论断。

贤佳】《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八十卷之卷第十九)

您怎么作唯物解?

开宗者】《华严经》:“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意思是说,就如工画师,不能了知自心的造作,然而是由心认知之后因而能够画出心所显现的事物,佛法的自性也是这样的(蕴含的意思是说,要先认知,而后才能够看清楚;如果不了悟认知,那就看不清楚)。即认清自己的本心,而后才能够看清楚自己本来具有的清净佛性。心就如同工画师,能画出世间百态(即能显现出世间百态);五蕴无不是从妄想中产生的,一切法皆是心透过器官认知而后显现出来的。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即心即佛也是这样的,如众生皆有佛性那样,应该知道佛性和心的认知体性是无尽的。如果人能够了知自己心的修行,如此整个世间都这样,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佛性,了知佛真正的自性皆是存在的。心不执着于色身,身亦不执取于心的认知,如此能够做佛事,得到未曾有的自在和解脱。如果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要知道,法界的一切,都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

再如《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在有的佛学经典注疏中,是这样解释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一切诸法,都源于一己之心所生。”实际上,按宗教唯物主义的解释和理解,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唯心的说法。三界的一切诸法,不是源于一己之心所生,而应该是源于一己之心所认知而后发现的。法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生出来的。就是没有佛出世,这些法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佛在《稻秆经》中所言:“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

贤佳】《十善业道经》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您怎么作唯物解?

开宗者】我的理解和认知:

一切众生,心念不同,因此造业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生死轮转。龙王!你见此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样一切众生,无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善与不善的身、语、意业而导致的结果报应。而心念是无形无色的,不可见,不可取,只是虚妄罢了,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及无我所。虽然,各随业报而显现不同,但因为无我相,因此真实中没有造作的人,即显现于实相本体中则都是无常的幻有相。因此一切法皆不可思议,其性幻化,有智慧的人已经了知,因此应该修善,以此而所生蕴、处、界等,都能够端正,见者不厌。龙王!你观看佛的身相,是从修集百千亿种福德而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庄严相,放出光明显耀而遍照,光明遍覆与会大众,假使有无量亿的自在天王与大梵天王,他们所放出的光明也都会被佛陀的光明掩盖而不能显现;凡是有瞻仰如来身所放光的人,没有不目眩眼花。你又观看这些大菩萨,美妙的色身又庄严清净,这一切都是由修集很多的善业福德所生的果报。又看这些天龙八部等有大威势的,也是因为修善业福德而生成的。现在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大的,小的,都是自己心造的种种想念,因造作身、语、意等诸多不善业,因此随之造业而得到的不同果报。

贤佳】这是说心业感生身色,不只是心的认识显现吧?

佛教讲唯心是基于八识讲的,不是西方哲学基于六识讲的唯心。依佛教的观点,人和动物等有情生命的色身是有情生命第八识的心业种子各别感生的,山河大地等物质世间是有情生命第八识的心业种子同分共业感生的,都是第八识的相分,是不随第六意识心的主观意志现前转变的,因此可称为客观唯心。

山河大地等物质是在眼识的见分之外的,并非眼识所生,只能被眼识所缘取相,但山河大地等物质是第八识的相分,不是离心而有的。另外,真如法性是心的胜义谛体,也是不离心的。佛的常住法身是唯心的,非物质的,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來。”所以说万法唯心或说唯识。

如《佛地经论》(卷一)说:“一切外法皆用内法熏习为因。若尔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别种子共为因缘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测量大法,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所梦,因类是同,果相相似,处所无别,假名为共,实各有异。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各别识变,皆遍法界,同处相似,说名为共,如是净土因相圆满。”

《佛地经论》(卷四)说:“不说言唯有一识,以诸有情各有八识及心法故。一切色等虽各有种,皆是自识变异熏习,识上功能差别为性,故变现时还不离识。就世俗说别有心法,非真实义,以就胜义诸法皆无定别性故。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此唯识言,但遮愚夫横计一切心、心法外定性色等遍计所执,不遣不离诸心心法色等诸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非无有故,由平等故,此二平等,是故说言平等平等。”

开宗者】这些观点,都可以切磋,并非局限于一说。但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的论述能够无限地接近客观事实,那才是唯物。

此外,“心业感生身色”,可否说具体点?是否能理解为“心业感而生出身色”,方便请说具体点,或说白话文点。因为现在的佛经,皆是古代的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一个字可以解释成很多个字,因此这里需要请您说具体点。

此外,您这里理解为:心的认识显现,按我的看法,似乎不妥。是心的认知,认识和认知,看似很接近,但实际上差距很大。觉悟可以等同觉知,了悟而后认知,但认识和认知似乎不可等同,二者有层次轻重的问题。

我讲的唯心和唯物,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论述,不是从八识的角度来看问题。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立场来看问题。

这里头一个问题,估计得切磋一下:“佛的常住法身是唯心的,非物质的。”法身即是佛性,佛性即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受到染污的如来藏。依据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唯物的佛学理论承认灵魂不灭,但不承认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佛教的观点是:不承认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事实上,依据我的发现,灵魂确实客观存在,也就是您之前提到的,存在生死轮回。因此,我才提出唯物的有神论。

有比丘言:“称灵魂者,非佛门弟子。”事实上,这个立场必须唯物地修正。即这个灵魂,如果变换为佛教的说法,可称之为阿赖耶识或中阴身,亦可称之为神识。我们称,阿赖耶识为杂染的心性,即受到染污的如来藏;而称如来藏为清净的心性,即佛性,亦即不受染污的如来藏。《占察善恶业报经》:“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复次,彼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来藏是神识的内核。而灵魂不灭,依据宗教唯物的认知,灵魂是看不见的物质。所以,《语录》中提出:不要把看不见的生态当做没有;在生命的高级形式中存在看不见的生态。因此,法身是物质的,只是其所依托的物质,我们肉眼凡胎看不见而已。就如同磁场,我们是看不到磁场,但其客观存在。因此,您提出的:“佛的常住法身是唯心的,非物质的。”这个观点,您指的唯心,是哪个唯心,得讲明白。但“法身是非物质的”,这个我认为不成立。法身即佛性,佛性即如来藏,如来藏为阿赖耶识的内核,即神识的内核,神识是看不见的物质形态,因此如来藏必然是看不见的物质形态。如果如来藏不是物质的,那么神识就不存在,亦即灵魂就不存在。如果灵魂不存在,那么你之前提及的,西方科学发现的生死轮回等现象皆不成立。因此,佛教的灵魂观应该修正为:佛教不承认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但唯物的佛教承认灵魂不灭,佛教称之为阿赖耶识或中阴身或神识,其他宗教称之为灵魂。皆假名也,不同宗教有不同的看法罢了。换句话说,神识亦为空,即其处于变化之中,但作为看不见的物质,其亦客观存在。为什么说神识亦变化中?很显然,如来藏受到染污的程度有深有浅,染污后的如来藏即为阿赖耶识,因此我们称阿赖耶识为空,这是生死轮回的种子,带有业报的种子。因此,我们通过修行,能够将恶的东西祛除,让种子最大化地干净,如此,我们才能够跳出生死轮回。因此,依据我的发现,我认为法身是物质的,只是这种物质,你若肉眼凡胎看不见而已。就如同,您处在某一个秘密位置,虽然我看不见、看不到,但您亦客观存在那样。

所以,我提的唯物和唯心,是从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谈的,不是您说的从佛教的八识来谈的。您有没有发现,佛陀2500多年宣讲的很多论断都是唯物。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开悟的圣者。因此,我才慢慢地关注这些被当今认知为唯心的观点,是否能够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唯物地解释,即用唯物主义思想和技术,把那些被认知为唯心的观点,解释为唯物的立场。因此,诞生了《语录》。在佛教的千年传承中,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以唯物论为主流思想,认为外部世界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汉传佛教则以唯识观点为主流思想,认为世界是心识的投影。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导致对佛教的认识上形成一种矛盾。在佛教的经典中,既有唯物的成分,也有唯心的成分,这里重点要提的是唯心的成分。“世界是心识的投影”,这个观点,是我整理文献的时候整理出来的,您可否谈谈您的看法?

《金刚经》说:“若以色見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以色相见我,以音声求我,则是走进了邪道,那是看不到自己的本心的。”这是我的认知和理解。为什么呢?如来无影无相,看不见,摸不着,亦听不到,所以,如果有像《金刚经》讲的这些,看到如来,听到如来,那都是骗人的,因为那已经进了魔道,如此心就不干净了,如此怎么可能见到自己的本心呢?

以上是我的看法,咱可以切磋一二。和您交流佛学思想,似乎很开心。

贤佳】在世俗谛,灵魂是存在的,即是阿赖耶识,是无常生灭的,相似相续,不会断灭。在胜义谛,不生不灭,没有灵魂。如果将胜义谛法义拿来说世俗谛事物,那是错乱。

灵魂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第六识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灵魂是心法,存储着业种子,投生后引生色身,所以可说是唯心的,但是是客观唯心,不是主观唯心。

您说的“唯物”似乎是“客观”的意思,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唯物”。马克思所说的“唯物”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由物质产生,精神可以影响物质,但在根本上物质决定精神,不承认有脱离物质的纯精神体,也即不承认死后有灵魂。佛教讲有无色界的天神(没有色身,纯是心识),在马克思唯物主义也是不承许的。唯物主义是人的一种思想观念,其本身其实是唯心的。

开宗者】如果这样理解,那这个唯心与哲学上讲的唯心主义的唯心不是一个概念。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因此,是通过心的认知而提出来的。所以,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提供心的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因此,这里的唯心其实应当理解为借用心的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哲学思想。这样理解和认知,与唯心主义的唯心,则是不同的概念。此外,哲学上讲的唯物是说,我们的认知和观点完全吻合客观的事实,如此即可为唯物主义的观点;而如果我们的认知和观点不符合客观的事实,如此即可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如六祖惠能,“是是风动,是幡动,还是心动?”六祖认为是心动,而不是风动,亦不是幡动,这是唯心的观点。唯物的解释是:是风动,亦是幡动,心认知到他们在动,亦因此而起心动念,因此是心动。这样解释,才是唯物主义的解释和认知。

(三)

开宗者】如下这句:

《涅槃经》:“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

可否理解为:依法,就是依寂静清净的如来。一切佛法,皆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如来本性的一种表达。法性,就是佛性。

“一切佛法即是法性”,如果解释为:一切佛法,就是法性(法性,佛性、真如、如来藏的异名)。那就成了,一切佛法,就是真如、佛性,佛性不空,故一切法亦不空。佛性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如果怎样,那就诸法皆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如果这样,那就与如下这句“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矛盾。

《解深密经》:“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皆无实在之自体。有佛无佛,法亦存在那里,不生不灭,本来寂静,悄无声息。

如上,是我的认知。你看如上解释,妥当么?想听听您的看法。

贤佳】诸法无自性,是诸法生无自性、相无自性,此诸法无自性之性即是法性,即圆成实性,不生不灭,遍一切法,是无自性诸法本体。

开宗者】如果这样讲,那就应该这样解释:

《涅槃经》:“依法者,即是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解读:依法,就是依寂静清净的如来。一切佛法,皆无自性性,皆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如来本性的一种表达。见诸法无自性性,就是如来。

《解深密经》:“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解读:一切诸法,皆无实在之自体,生无自性,相无自性,皆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如来本性的一种表达。有佛无佛,法亦存在那里,不生不灭,本来寂静,悄无声息。

贤佳】不仅是心的认知,也是心的因缘变生(如心业感生六道蕴身及山河大地)。依唯识所说,诸法是心(不只是六识心,更是八识心乃至妙明真心)的变现,心的认知对应于“现”,还有“变”是更根本的。

开宗者】我的理解和认知是,因为心的认知,所以诸法得以显现。如果没有佛陀的认知,那么这些佛法,存在那里,不为世间所发现。因此,心的认知,心的感知,由此六道才能够为我们所看到,同样,以此而显现。山河大地亦如此。“诸法是心”,我的理解是,诸法是心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因此,诸法的存在,因为心的认知而显现出来。心的认知对应于“现”,我的理解是这个“现”是显现的意思。而“变”,则是说,心是空,故名之为变。

贤佳】心不认知,诸多法也存在,不因为佛、六道众生没有认知、发现而诸法不存在。您说的是主观唯心,不是客观唯心。

开宗者】您没注意理解我的意思。心的认知,所以这些客观存在的法才能够显现出来。因为佛陀的认知和发现,把这些发现的法宣讲给世间大众。如果没有佛陀的发现,那么这些法,存在那里,但不为世间所透彻认知。

您没理解清楚。我说的是唯物的立场,不管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皆是唯心。唯心的认识,如果按现在的看法,那就是不客观,即不准确甚至不正确。即主观的认知不符合客观事实,称其唯心;如果主观认知符合客观事实,那就是唯物。

贤佳】诸法不依赖于佛和众生的认知、发现而存在,那诸法是如何产生而存在的?是唯物而生的吗?心法是唯物而生的吗?唯什么物而生的?

开宗者】您还是没认知了悟。

诸法客观存在,不依任何而存在。哪怕无佛出世、住世,诸法亦客观存在。但法则是通过佛的认知而发现的,以此为基础,而宣讲给世间众生。诸法是客观存在,无生故无灭,不是如何产生而存在。

贤佳】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唯物的,例如无色界众生是唯什么物存在的?佛是唯什么物存在的?

开宗者】您似乎没理解哲学上的唯物主义的唯物的意思。唯物主义的唯物,是说,我们的主观的认知和说法符合客观的事实。

比如,无色界众生,客观存在,神灵客观存在,是说这个说法是客观的事实。因此,提出唯物的有神论。佛、真主、上帝,客观存在,我们的论说符合客观事实。而无色界的众生,其存在的基础是看不见的物质。所以,我才提出唯物的有神论。

另外,诸法存在,是客观存在,没有被发现或佛的认知,依然客观存在,存在那里,不生不灭。

另外,我提出的唯物主义解释佛学理论,对佛教,对哲学,都是一种创新思想。哪怕现在的观点,认为佛学经典存在部分唯心的论断,但我们如果能够借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亦能够用唯物的立场进行修正,如此,可以无限接近佛陀的原意。佛陀作为开悟的圣人,他的很多论断皆是唯物的,被证实是客观的事实。

所以,我才提出,要用唯物主义认知技术,重新解释佛学经典。

贤佳】您说“无色界的众生,其存在的基础是看不见的物质”,是什么物质?是地、水、火、风、声、香、味等哪种物质?

开宗者】您这个问题,我也无法回答您,因为这只是一种宗教的发现。看不见的物质很多,但具体哪种,科学还没发现出来。比如,磁场是不看不见的物质。所以这个看不见的物质,有可能就是磁场,亦有可能是磁场之外的看不见的物质。因此,神灵,包括佛、真主、上帝等宗教生态的众生,很可能蕴藏在磁场里头,亦可能是隐藏在磁场之外看不见的物质当中。另外,无色界的众生与无色的众生,两个是不同的概念。我略解释一下。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佛陀对宇宙的划分。《金刚经》:“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这里的有色、无色指的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所以,无色界的众生,属于看不见的众生,因此是无色的众生,即看不见的众生。如鬼,我们看不见,但客观存在。如神灵,我们看不见,但客观存在。因此,无色界的众生,存在的物质基础,要么是磁场,要么是磁场之外的看不见的物质。

贤佳】磁场是电磁波,如同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红外线,都是色法。无色界众生即是无色的,只有心识,这是客观存在,佛教基本常识。另外,您认为佛的法身是唯什么物存在的?

开宗者】磁场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电磁波(有波谱)则是电磁场的一种传播表现形式,电磁波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是磁场的一部分,但不是电磁场就一定是电磁波。磁场是指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无色界的众生是无色的,这个没错,无色就是看不见的形态,但依然客观存在。“无色界的众生,只有心识”,我的理解是,这个心识,应该就是神识,亦可理解为阿赖耶识。既然是存在的一种看不见的物质生态,那其一定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如果你这个心识没有物质基础,那就谈不上是物质。因此,我认为,您这个观点,“只有心识”,这个心识应该可以等同于神识。

另外,佛的法身即佛性,亦即如来藏、真如。灵魂不灭,这个灵魂,变换为佛教的说法,可称之为阿赖耶识或中阴身,亦可称之为神识。我们称,阿赖耶识为杂染的心性,即受到染污的如来藏;而称如来藏为清净的心性,即佛性,亦即不受染污的如来藏。所以,阿赖耶识的内核即为如来藏、真如。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略有不同。所以,既然阿赖耶识是看不见的物质存在,那么如来藏亦是看不见的物质存在。因此,您说的,“佛的法身,唯什么物存在”,那我的认知是,唯看不见的物质基础而存在。

贤佳】看不见并非等于“无色”,例如地狱、饿鬼众生,人眼看不见,岂是无色众生?您说无色界众生是唯电磁场存在或其它看不见的物质存在,这电磁场或看不见的物质能产生思想吗?能起贪瞋吗?

开宗者】无色众生与无色界众生,是不同概念。因此,《金刚经》“若无色”,我认为可以解释为看不见的物质众生。

“电磁场或看不见的物质能产生思想吗?能起贪瞋吗?”这个问题,咱不用去执着,这是天上宗教的认知问题,非世间可以轻易了知,可不用执着。

贤佳】无色界众生是无色的。佛教讲的色法即是通指世俗讲的物质,包括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多种。

您认为阿赖耶识(神识)是物质吗?

开宗者】唯物讲,神识是看不见的物质生命形态,因此是物质。看不见的众生比无色界众生范围大很多。

贤佳】了解了,您将客观存在的色法、心识都称为物质,不同于世俗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物质。您的唯物观可称为泛物观,或称客观主义。

开宗者】您还没理解到位。物质分看不见的物质和看得见的物质。所以,您的看法中,把物质理解为看得见的物质,而把看不见的物质排除在外,而事实上,看不见的物质一定存在。所以,我谈的唯物辩证,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唯物。客观与唯物,看似很近似,但亦存在差异。客观一般是指客观事实,而唯物则是说我们的认知符合客观事实。如此,即可为唯物主义论断。但客观又不等同唯物。如,这个人,做人很客观。是说,这个人,做人很公道、公正。但我们不说这个人,做人很唯物。没有这样的提法。但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客观。因为唯物的思想和观点均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客观。但唯物与客观,有等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差异。所以,不能把唯物和客观完全等同。

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佛陀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日的科学视角来看,都是事实,是唯物的论说,如“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当时是没有显微镜的,可见佛陀真的是开悟的圣人。因此,他的观点中,那些被认为是唯心的论断,有如下两种可能:

1.后世弟子解释、解读错,所以,把他的观点解释成唯心的观点。对这部分,我才提出,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对这部分解释重新唯物解释。

2.确实佛陀当初的原意,就是唯心的观点。针对这部分,我们要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进行修正。依据我的理解,这部分,比例应该很低很低,因为作为开悟的圣人,能够看透宇宙的真相,因此这部分的比例应该不高。哪怕存在唯心的原意,我们依然不可用现代的眼光来贬低。因为,我们无法用现在的认知去要求2500多年前佛陀所下的每一个论断都唯物。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唯物主义者该有的态度。因为那样挑剔的话,不管是谁,哪怕是孔子、耶稣,都做不到。

因此,对其唯物的论断,我们给以继承;对于解释错误的,把唯物的论断解释为唯心的,我们给以必要修正,重新用唯物主义技术进行唯物解释;对其原意是唯心的论断,给以必要修正。如此,可以无限接近天上宗教的认知。

为什么我说先知亦可以有三藐三菩提?因为先知亦有佛性。如果借用佛学经典,亦可修持成佛。所以,我们看待三藐三菩提,不要局限在佛教,而要放到更为广阔的视野。世界上所有宗教教义,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一个字:道。亦可理解为天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样的天上宗教,不同宗教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形成不同的宗教观,因此形成人间不同的宗教。但如归回归本质,则是统一于天上宗教,那是一样的。

我先是发现宗教神灵是存在的,依据的是客观的特殊的宗教现象(社会学现象),而后提出这个宗教唯物主义和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

所以,我们要唯物地把物质区分为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物质,如此,我们才能够透彻看到看不见的神灵生态。

以上是我的观点。

贤佳】我已说过,色法包括可见色、不可见色,即物质包括可见的物质和不可见的物质。世俗哲学唯物主义的唯物之物是与精神相对的,是排除心识而说物的。

钵水中虫是心业感生的,本质是唯心的。天神也是心业感生的,水虫可以变生为天神,天神可以变生为水虫,这即是六道轮回,佛以天眼、佛眼如实知见。

物质是心业所生,本身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唯物可以说是唯心识相分,置于心识的见分之上。

开宗者】“钵水中虫是心业感生的,本质是唯心的”,您提及的这个观点,似乎需要琢磨一下,好像不太成立。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佛陀的观点是说,在一杯水中,里头有无数的细菌等微生物。这个观点,以现有的显微镜来看是正确的,所以并非是心业感生。

佛陀看问题,开天眼,入木三分,因此觉察到真相。所以,这个观点是唯物的观点,并非是唯心的观点。或者说,您的提的唯心与哲学上讲的唯心主义的唯心,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按心识来看,则是心透彻认知,而看到了这杯水中有无数的微生物细菌。因此,应该是唯心的认知而了知这杯水中有很多的微生物细菌。

您读过博士,应该有学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天神是客观存在的,是看不见的物质生态,因此,并非是心业感而生。六道轮回,倒是事实,也确实是佛陀以天眼、佛眼如实知见,但并非是心业感生。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可理解为看得见的物质,而物质生成的“有”则生于无,这个“无”可以理解看不见的物质。因此,借用宗教唯物主义认知技术,宇宙的诞生是从看不见的物质开始,进而从看不见的物质进化到看得见的物质,从而形成宇宙。周易的太极八卦,实际就是无(阴)与有(阳)的相互转化,二者相互和合和作用,以此生生不息,延续不断,轮回不止。因此,物质并不是心业所生,看得见的物质源自看不见的物质,即有源自无。

而唯物如果要认为是唯心识相分,按我的唯物论的理解,应该是说,物质的本质是通过心的认知而显现出来的,其性为空。只有透过心识的认知,才能够看到实物的真实面目。因此,“唯物可以说是置于心识的见分之上”,这个看法,我是认同的,但我的立场认为是,物质不是心业感生。

贤佳】水虫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佛的认知,但水虫的存在不是万万年,而是有生灭的,是由水虫或其他道众生业感投生的。人身、天神身也是业感的,并非什么物质决定的。比如,您的人身是什么物质决定生成的?是否由此物质决定您下一世得什么身(人身或天神身或水虫身)?

开宗者】在2500多年前,一杯水八万四千虫,当时的人民,普遍认为,一杯水没看到什么东西,清清如也,认为里头就是一杯清水,除了水,哪有什么虫子呢?但佛陀认为有八万四千虫,即有客观存在的无数的微生物细菌的存在。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通过佛陀的认知,告诉了世间大众。如果没有佛陀的认知,大家认为哪里有什么八万四千虫呢?因此,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依赖于佛陀的认知而显现出来,被认知了,佛陀把认知的结果告诉了世间大众,但是当时的人民还是不太相信的。但现在的人民,通过显微镜技术,证实了这个结论的客观性和事实性,因此虫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如果没有佛陀的认知,当时是没有相信有虫的存在的。因此,我们说,这个结论是事实,而这个结论是依托佛陀的观照而显现出来的。我说的观点并不是说依赖于佛陀的认知,而是通过佛陀的认知告诉了世间大众,方才为世间大众所知,这个结论是客观的。但虫是客观存在那里。在没有盛一杯水之前,杯子里头是没有水的,因此也就没有虫的存在,而盛了一杯水后,因为水里的虫子连同水一起被盛到杯子里头,因此这个杯子里头的水的虫子不是心业感生,而是客观存在那里。S法师讲过,细菌等微生物不包括在内,因为微生物不属于有情众生,称之为会活动的植物。因此,细菌等微生物不属于有情众生,而属于无情众生。因此,微生物细菌并非天神轮回转世,而是由盛水的时候水里头的东西本来就存在虫子,因此是物质世界决定的,不是天神决定的。尽管天神也是物质组成的,但此物质非彼物质。因此,水里头的虫子是因缘和合产生的。当然,虫子是有变化的。只要是物质,那就会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我们看不到,但我们依然认为其性为空。

“水虫的存在不是万万年,而是有生灭的”,这个观点对,但“是由水虫或其他道众生业感投生的”,这句则似乎不对。因为这是无情众生,因此并非一定是他道众生转世而形成的。如果细菌等虫子亦是有情众生,那么我们人是不能喝水的,因为这样就会和吃肉那样,存在杀生,那就是罪过。

人身是由天神转世而诞生的,是因缘和合而形成的,虽然其本质为空,但其却是客观的存在。客观存在并不否定其本质为空这个结论。天神亦客观存在,客观存在并不否定其本质依然为空,因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依然是神识(阿赖耶识)。

以上是我的见解。

贤佳】佛教说水中虫是有情生命,但肉眼看不到,且不能避免,杀业极其轻微,佛制的不杀生戒不算入这个情况。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虫水者,若眼所见,若漉水囊所得。一时舍利弗以净天眼见空中虫,如水边沙,如器中粟,无边无量,见已断食,经二三日,佛敕令食,凡制有虫水,齐肉眼所见、漉水囊所得耳,不制天眼见也。”(卷第八)

可了解佛教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及对色法的定义。佛教讲的色法并非局指颜色(显色),而是广指受、想、行、识等心法外的一切物质。如安慧菩萨《大乘广五蕴论》说:“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轻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如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无对者,谓无表色等。……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总摄为一色蕴。”

另外,佛教讲的无色界天神并非只是没有可见的颜色,而是看不见的细色法也没有,根本没有色法,唯有心识。如《阿毗达摩俱舍论》说:“此除色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许彼界中色有何相?若彼唯有身语律仪,身语既无,律仪宁有?……若谓于彼身量小故,水细虫极微亦应名无色,亦身量小不可见故。若谓彼身极清妙故,中有色界应名无色。若谓彼身清妙中极,应唯有顶得无色名。如定生身有胜劣故,又生静虑所有色身非下地根所能取故,与彼何异不名无色?若谓欲、色随义立名,无色不然。……名色与识相依住者,为约一切界、为约欲色说?所说‘名色,识为缘’者,为说一切识皆为名色缘、为说名色生无不缘于识?遮‘离色至行,识有来去’者,为遮随离一、为遮离一切?若谓契经言无拣别,不应于此更致审思,此说不然,太过失故。……无色界不应有色,契经说彼出离色故。又契经言:无色解脱最为寂静,超诸色故。又契经说: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若无色界实有色者,定应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知无色中遍超色类,非超受等。由此定知,彼界无色。”(卷第二十八)

开宗者】我倾向于S的看法,广义上的不杀生,细菌等微生物不包括在内,因为微生物不属于有情众生,称之为会活动的植物。其他的观点是基本是一致的。另外,天神并非一定在无色界。欲界六重天包括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均有天神的存在。无色和无色界,我认为是两个不同概念。色在佛教观中,应该是看得见的物质,与颜色没有必然关系。天神唯有心识,这个心识,我的认知,应该是理解为神识(或阿赖耶识)。此外,在经典引用中,尽量以佛陀讲的经典为准。尽管龙树、世亲亦有著述,但我的看法是倾向亦佛陀的经典为准。

贤佳】病毒可能不属于有情生命,但水中肉眼不可见的细虫属于有情生命,只是佛教不杀生戒中不包含肉眼不可见的细虫。关于肉眼不可见的细虫属于有情生命,佛经有说。

如《大宝积经》说:“有诸众生身形微细难可睹见,非佛法外诸神仙眼之所能及,亦非声闻、独觉天眼境界,唯是如来清净天眼所能照了。舍利子!如来以净天眼,明见如车轮量,所有微细含识众生其数无量,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于人天趣诸受生者。舍利子!如是无量无边诸有情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若可见、若不可见,如是乃至所有,假名建立诸有情界。”(卷第四十八)

另外,水虫也在有情生命六道轮回中。如《正法念处经》说:“比丘知业果报,观无量无边畜生世间,云何众生受水虫身?彼以闻慧知:此众生愚痴少智,无有慧心,临命终时极患渴病,贪爱念水,身坏命终堕于恶道,受水虫身。”(卷第十八)

现代物理学说物质的实在性是人的错觉,若细分下去,从原子到夸克,终极是没有空间实体的能量,且是生灭动荡中的。从佛教来看,一切物质生灭无常(沧海桑田乃至刹那代谢),没有恒常不变的本体,实质空无,暂现为有,如同幻像,其实是阿赖耶识变现而生(不依赖于第六意识的认知,是第六意识外的客观存在)。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赖耶识所变,能现于世间。……色具色功能,皆依赖耶识,凡愚妄分别,谓是真实有。”(卷第十)

开宗者】有道理。如上经典,可知,水中微生物亦为有情众生,因此,S法师的观点需要修正。但佛制的戒律中,不杀生戒中不包含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