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答疑讨论之五十三
(20210122)
(一)
【居士】法师最近可有关注美国大选及美国社会的分裂?民主党上台,主张无限制的多元化,堕胎、同性恋合法,吸食大麻合法,社会撕裂极其严重。民主党主张的同性恋合法,是佛教中主张众生平等的一种吗?佛教在这些问题上可有何作为?
【贤佳】佛教认为同性恋是邪淫,现世有损身心,后世难免堕落。
如《优婆塞五戒相经》说:“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
《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何者邪行?谓男行男。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多苦恼处,受大苦恼。作集业力,于地狱中见本男子,热炎头发,一切身体皆悉热炎,其身坚硬犹如金刚,来抱其身,既被抱已,一切身分皆悉解散,犹如沙抟,死已复活。……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失无量妻,不得一妻,究竟如是。设自有妻,则厌离之,喜乐他人。邪行业因余残果报。”(卷第六)
《大乘造像功德经》:“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一者,或嫌或戏,谤毁于人。二者,乐作女人衣服装饰。三者,于亲族女行淫秽事。四者,实无胜德,妄受其礼。以此因缘,令诸丈夫起于如是别异烦恼。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乐,作佛形像,其罪既灭,此心亦息。”(卷下)
《瑜伽师地论》说:“欲邪行业道事者,谓:女所不应行,设所应行,非支、非处、非时、非量;若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注:黄门)。……若行不应行,名欲邪行。或于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如是一切皆欲邪行。若于母等、母等所护,如经广说,名不应行。一切男及不男,属自、属他,皆不应行。除产门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支。若秽下时、胎圆满时、饮儿乳时、受斋戒时,或有病时,谓所有病匪宜习欲,是名非时。若诸尊重所集会处,或灵庙中,或大众前,或坚硬地高下不平令不安稳,如是等处说名非处。过量而行名为非量,是中量者,极至于五,此外一切皆名过量。不依世礼,故名非理。若自行欲,若媒合他,此二皆名欲邪行摄。若有公显,或复隐窃,或因诳谄方便矫乱,或因委托而行邪行,如是皆名欲邪行罪。”(卷第五十九)
另外可参看:
《大安法师开示同性恋问题》(地藏论坛2019-6-7)
http://www.bskk.vip/thread-3093239-1-1.html
应尊重同性恋者,呵责、禁止同性恋行为,帮助同性恋者改变同性恋的观念和习惯,这是慈悲、智慧的良善平等。如同对老年人、重病人要特别对待,不能与年轻人、健康人一样对待,否则是不顺机缘的粗率等同,不是随顺机缘各尽其宜的平等。
如《大宝积经》说:“众生本无我,念念不可得,住于平等者,应当如是观。……众生本缘起,一切皆平等,善知其所行,如应为开悟。众生若干种,了知如幻化,内外无所取,自性常清净。诸乘种种说,无为性平等,导师善方便,分别说三乘。”(卷第一百一十一)
(二)
【法师】末学有一个疑问:
淫欲乃极重之颠倒,以淫欲心作身口之加行,按末学目前所了知的教理来说,是会感得苦果的,没听说种恶因还能感善果的道理。在《华严经》善财所参的善知识中有一位婆须蜜女,示现淫女而行菩萨行,经文中有一段末学光从字面来看不太能汇通理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入法界品 39〉:“婆须蜜女于此城内市廛之北自宅中住。……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着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咂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为何都亲嘴、拥抱了,反而还得了善果——“离贪欲,得三昧”?要有这种“好事”,我也想去亲嘴、拥抱她了。所以请法师一定释疑。
【贤佳】没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可能见到这样的菩萨。如同《观无量寿佛经》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至诚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十念可得往生净土,其实若无过去生的大善根福德因缘则不可能如此,不可放逸作恶而侥幸凭恃临终念佛。
夫妻之外染心亲嘴、拥抱,是邪淫方便,是恶业因,但本身作为缘,由过去生的善根福德正因,得由菩萨的特别加持,而感引善果,如同臭粪施肥而引生香果,需要香果种子和时节机缘。其夫妻之外染心亲嘴、拥抱的恶业因自应忏悔,否则自有苦报。佛经多讲有人怀嗔见佛,乃至当面骂佛,但被佛度化而转心乃至证果,并非由嗔骂而证果,不应起心想见佛嗔骂。
另外,婆须蜜女是优先说法,得意即止,如文说“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着境界三昧”。特别机缘才许亲嘴、拥抱,但到此为止,绝不会行淫,不可附会为男女双修法的事例。因为无染心触异性不犯戒,主动行淫、受淫则破戒,不论有无淫心。详细辨析可参看《对藏密四皈依、双修法狡辩的系列辨破之十一·(一)》(https://www.zhengxinfofa.cn/1148.html)。
(三)
【释贤甲(举报学诚骚扰短信的原极乐寺尼)】《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中摘引《羯磨注》文说:“《僧祇》云:‘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答能者,度。’”是否说明“一食”、“一眠”是出家人的“本分”?末学之前没有做到“一食”、“一眠”,一直心怀惭愧。末学近一个多月来,自然而然地不需要睡午觉了,没有怎么刻意提策或对治,就是自然而然不想睡了,即使硬睡也睡不着,所以能够严谨“无病不白日眠”,做到“一眠”了,很欢喜。但是对于日中一食,还是觉得有些吃力。现在早上有些事缘不方便,因此末学就想能不吃早斋就尽量不吃了,但是不吃早斋始终感到身体不太扛得住,需要付出意志力来坚持。短暂一些天不吃可以勉强扛住饿,但时间久了就不行,还有上午的时候感觉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末学能否不执定要“一食”,随缘看方便用早斋呢?但是不是违背出家人的本分呢?
【贤佳】可以随缘调适,戒律开许用早斋。“日唯一食”是佛的倡导,未作戒条要求。若无特别重病,“日唯一食”是不难的,首先是观念的明确树立,突破心理自我暗示的障碍(心理会影响生理),其次是生理的渐渐适应和习惯的养成。
《中阿含经》说:“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 (卷第五十一)
《摩诃僧祇律》说:“佛告诸比丘:‘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卷第十七)
又如《节食、辟谷、过午不食的实例经验及实践问题的讨论(20170930)·(八)对某比丘尼寺院住持的访谈》说:“A寺好几位是‘日中一食’,好多年了。……这几个‘日中一食’的从来没生过病!……十四、五年了吧。她们身体棒得很!……弘一大师不是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吗?很多病是气血不通,不是因为缺营养。”(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x2mc.html)
【释贤甲】关于“日唯一食”,末学实践了两次,分别在A寺和B寺,都可以算是“以失败告终”:都是在坚持了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觉得不吃早餐实在很饿。在A寺时,她们不是很倡导“日唯一食”,末学被制止过,会受一定的影响,但是在B寺没人制止,末学还是坚持不下去。还有在A寺“日唯一食”那段时间,有一天上午末学找一位来义诊的大夫号脉,她号脉时问说:“你是不是没吃早餐?”虽然她没有对此作什么评价,但是末学很惊讶,为什么没吃早餐也能号出脉来,所以就觉得不吃早餐是否会影响身体(但是觉得和佛说的经文不冲突,觉得也许身体本身强壮的人无妨)。您刚才发的经文和经验分享末学也都看过,但是对自己产生不了什么作用。
【贤佳】“日唯一食”可以短期多次练习,如一日、三日、七日、一月,渐渐调适,不必一次时间很长,也不必因几次挫折而丧失信心。
【释贤甲】末学经过近段时间的“被动”日唯一食,觉得不吃早餐的时候感觉其实挺好的,省时省事,感到体内比较通畅,只是时常会有种“忍饿”感,也有可能是自己太关注“没吃早餐”这件事了。
【贤佳】适当饥饿有利于身体健康,转变观念可能就没问题了。可参看:
《节食、断食促进健康长寿相关国际科研文献与科普视频》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kv.html
《节食禁食治疗癌症、糖尿病及防病治病深层机理与多效保健相关国际科研介绍》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l2.html
【释贤甲】末学读了您发来的关于节食的两个链接,虽然以前多少读过一些,但这次读加深了了解。结合自己“被动”节食挨饿的体验来说,觉得那些科学论证结果有可信度,可能会促进自己逐渐稳固“日唯一食”。
末学看了这些资料后,又思维了一下在精舍时能够抵抗“师父”迷惑的情况,觉得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当时刚刚成功跨越了持午的“考验”,持戒的意志力得到了磨练,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持午让自己的神智相对清明,还有一点,过午不食对治淫欲心真是有效的。
(四)
【法师】末学最近在实践印光法师倡导的“常持颜渊之四勿,必效曾氏之三省”,对于“四勿”,有一些疑惑想跟法师探讨一下。末学觉得,践行“四勿”是一个较好培养正直的方法,而“非礼勿视”末学觉得是相对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很多事物有意无意都会敞开(但主人不一定希望别人看到),眼睛随便可以看到东西。这两天遇到两件小事,末学在这个点上有所觉照。
一件事是寺里取回的快递包裹会集中放在一个地方,经过的人都可以看到;末学本来没有关注包裹情况的需要,但是出于想了解别人生活情况(包括持戒情况)的想法,末学会驻足停留看。以前看过多次,虽然觉得这个行为不太好,但也没有多思维和制止自己,最近因为践行“四勿”而留心起来。觉得包裹的主人因为收包裹的需要,不得不使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显示在包裹上面(包括购买的物品详情),虽然是公开的,但未必是包裹主人乐意让人看的,那么末学这样去看,是否算“非礼视”呢?因为,我在看包裹时,我觉得我是担心主人发现而不悦的。末学觉得,即使想了解别人的情况,是否可以通过更“光明正大”“公诸于众”的方式,而不必用这种方式呢?觉得培养直心,在公开的事情中更容易清明觉照。
另一件事是有一位同修让末学去其房间帮其剃头,末学在其房间等其洗头时,环顾了一下房间里的摆设,随后便想到,自己这种环顾的动作,是不是也算“非礼视”呢?比如,如果在房间主人的面前,自己是不好意思做这种动作的,因为会让主人感到不礼貌,就像在世间有礼节是去别人家做客时不宜东看西看、打量人家的屋子。所谓“慎独”,就不应该只是在主人面前才收摄自己,即使主人不在,也要好像主人在一样。除非是主人主动邀请参观。
请教您怎么看?
【贤佳】是的,您的省思很好!《四分律》说:“六群比丘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此沙门释子不知惭愧,受取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如似盗窃人,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汝等云何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诃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以无数方便诃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式叉迦罗尼。’……白衣舍者,村落也。彼左右顾视者,处处看。……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或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欲逃走,无犯。”(卷第二十)
【法师】关于“左右顾视”的戒条要求,末学没有就这两件事产生联系,另外也觉得自己那些行为不算“左右顾视”(即使是在别人房间里,也是立定看,有目标地看,没有漫无目的、边走边看),不算犯戒,但可以参考“左右顾视”这条戒。不知这样看待是否对呢?
倒是有另一个“左右顾视”的情况末学一直存疑。因为我们寮房外的走廊可以看到院子,所以末学走出寮房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边走边看外面(有时看“明相”情况,有时看一些人事情况),这样是不是犯“左右顾视”?若有需要看,是否应该站定看,看后再走?如果要走路,就不要扭头看外面?末学提醒过自己多次,但是到下次的时候还是会边走边看。
另外,“百众学”中所有涉及“白衣家”的戒,在僧伽蓝内是否也应持守?若没有持守,算犯戒吗?(有很多戒即使是在僧伽蓝里也会很不威仪,乃至扰乱其他僧人的心志,如“携手在道行”,末学以前在*寺见过,觉得很影响观感。)
【贤佳】“左右顾视”那条戒是供参考。按道宣律师义说,僧伽蓝内也宜应遵守那些在白衣舍的戒条。
【法师】关于“左右顾视”,是不是除了律中的开缘,或者有必要观照周围环境时,都要看地面走路呢?有时末学专心看地面走路,知道旁边有人经过,如果没有必要的事,就不会抬头起来跟人打招呼之类的,这样是否有什么不对吗?
【贤佳】平常走路宜应视地而行,如《大乘宝云经》说:“若入城郭、若入聚落而行乞时,应善摄念,内善思维,于诸境界勿令驰骋,威仪详序,诸根不动,慎无于放逸,视地七尺,低头而行,于诸善法勿使心散。”(卷第五)《佛说忠心经》说:“行道当低头视,地虫无得蹈杀。”
他人进到常规视线范围内,适当友好示意、打招呼是合适的,不宜一向禁绝,也不宜过分躁扰攀缘,可就长幼亲疏机缘适当把握。如《摩诃僧祇律》说:“阿那律、金毗卢跋提预在塔山安居竟还舍卫城,至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问:‘何处安居?’答言:‘某处。’复问:‘比丘少病少恼、乞食不苦、行道如法、安乐住不?’答言:‘世尊!少病少恼,乞食易得,默然乐住,三月不语,竟已别去。’佛言:‘此是恶事,如怨家共住。从今日后不听不共语,欲方便少事不语得半月,至布萨日应共语、共相问讯、问事、答事、咒愿,过布萨日续复如前。若憍慢、若嗔恚不共语者,越毗尼罪。’”(卷第二十七)
《善见律毗婆沙》说:“问曰:‘何人可与相劳问?何人不可与问?’若有人来至寺,不问贵贱、劫贼,一切悉得劳问。”(卷第十一)
《四分律行事钞》说:“《僧祇》:受人礼拜不得如哑羊不语,当相问讯‘少病、少恼、安乐不?道路不疲苦’等。”(卷下)
又如儒家《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法师】关于与人打招呼,引文说“若有人来至寺,不问贵贱、劫贼,一切悉得劳问”,末学有个疑问,“悉得劳问”是不是要有一个前提,即来寺的人和自己有互动?比如有时寺里会有一些游客无意中进来,若主动问询,会让人感觉好像搭讪或是有什么意图的样子。前不久末学遇到游客来问找厕所,末学给指了地方,但没有说别的话。看了这个文据,末学就想,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对方方便,是否可以顺便问询对方“是不是从**来”“路好不好走”之类的呢?
【贤佳】“若有人来至寺,不问贵贱、劫贼,一切悉得劳问”,应是对专门有事来访者,相关执事僧应平等善待而劳问。若是浮泛游览者,又自己非相关执事僧,那么应是随缘善待就好,不一定要主动劳问,有问问题时如实简答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