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家与还俗
(20210320)
(一)
【居士(原龙泉寺比丘)】关于劝退子女还俗回家的意见书
“诱导”出家不是龙泉—极乐体系的个案,基本上是整个佛教界的共行,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剃度出家的自由。在汉传佛教的共识,出家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自己发心,身心无病,父母同意。关于父母同意这一条,历来就基本上未审核,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父母是不同意子女出家的。
不同意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子女若出家,没人尽孝道。二是子女若出家,父母丢面子。三是为子女考虑,单身太孤独。四是为子女考虑,出家非正途。
未经父母同意而出家之后,都有一个劝解和妥协的过程。大多数父母是爱子女的,若子女出家后,发展得好,发挥了价值,又尽了孝道,父母随着对佛教的了解加深,一般会慢慢同意的。
未经父母同意而出家,父母仍然长恨绵绵的主要原因是:出家后子女未对父母尽孝道,出家后子女未得到社会认可。
孝道虽为佛教大力提倡,而出家人自己反而没有落到实处。孝有三等,一为衣食供养,二为心灵怡悦,三为光宗耀祖。佛教内虽高倡“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度父母出离轮回方为大孝”,奈何这些不为未信佛的人接受。
所以在父母未信佛之前,我们应着力落实好前三条:一是让父母生活无忧,二是经常慰问乃至陪伴父母,三是让出家人得到社会认可。
出家人不发单资,不捉金钱,拿什么孝养父母?
龙泉体系,在出家之初,就公开承诺:出家人的父母,可由寺里养老,由寺里看病。而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到实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够重视。
出家人得到社会认可,首先应该得到居士的尊重。如果居士能组织慰问团,定期慰问出家人父母,也不失让出家人父母宽解的一个办法。而实际上,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引导。
鉴于这些现实原因,争取父母同意出家不能作为硬性条件,只能尽量争取,乃至先出家,再劝解(父母坚决反对者除外)。
尽管龙泉体系在出家方面存在一些煽动、欺骗性宣传,但一旦出家后,许多人还是建立了真实的信仰,此时劝退他/她还俗回家尽孝道已不合理。
出家之后心性便转了,多数人偏于出离,已经很难适应世间的生活方式,也很难和一般人结成姻缘,首先他自己内心的坎就过不去。
时代日新月异,出家人若没有过硬的谋生技能,还俗了做什么呢?如果沦落为贫民,出家的殊胜、佛教的因果又显现在哪里呢?
所以愿不愿还俗,事关他自己的心性和人生愿景,也关系到现实适应能力。如果要还俗,那么就应该像“退伍”一样,给还俗的出家人一定补贴,给还俗的出家人在工作和婚姻上牵线搭桥,这需要整合教内的一些护法力量。如果不还俗,就应该给出家人的父母一定的孝养补贴,或者给出家人的父母进入佛教安养院牵线搭桥,子女一方面略尽照看之责,一方面为安养院作贡献。
佛教的教义殊胜,许多人都心里明白,可是这个时代,却见不到它的制度殊胜。僧团管理不善,佛教各自为政。在这个极需要佛教内部形成合力,抵抗世俗的滔滔洪流之时,佛教却是一盘散沙。所以应该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努力去完善教制建设,形成合理的出家、受戒,人才培养制度,居士护法制度,这样佛教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之出家,一开始就告知父母了,父亲不同意,但也没有坚决反对,他主要是为我考虑,一是单身太孤独,老来无人养,二是出家非正途,不能发挥价值。慢慢的,父亲也发现,我与世无争的性格不适合在家,更适合出家。出家后,我基本上每年都有回一趟家,虽没有拿什么金钱供养,但我的品行一直为父亲认可。每次母亲生病住院后,都是我自己回来照护。母亲动了三次手术,住过三次院,每次师兄弟或居士们供养,这个治病的钱都是我掏出来的。所以越到后来,父亲对我的表扬越来越多,乡亲们也比较认可我的孝道。
在龙泉风波两年后,在我父母先后去世后,我自己主动还俗了。还俗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自己的禅修遇到了瓶颈。我对出家有很高的期许,为禅定三昧、为明心见性而来,为此也冲刺过几次,怎奈外护因缘不足,自己意志不坚定,缺少实修老师引导,再而衰,三而竭,激情耗尽了,已经提不起足够的心力来。如果退而求其次,做一些佛教事业或可安身,但龙泉体系瓦解,其他团体陌生,所以这条路也不好走。
二是教内形式化,偏执、僵化太多,早晚课就代表修行吗?经论的学习有效率吗?禅修的因缘具足吗?偏提一句佛号可以让佛教住世吗?出家了就不能还俗吗?还俗就一定是退堕吗?这个时代更需要在人乘的基础上修佛道,更需要大乘的精神作指导,更需要在家的修行模式,而不是高倡出家,急于出离。
三是教内腐败,国家严控。伪滥出家,伪滥受戒,出家后求名求利乃至破戒,经忏佛教仍然是江南佛教的主导。因为藏独、台独及种种原因,国家开始对宗教实行严控,佛教进入冬天。随着生育率下降,进入老龄化社会,出家人会越来越少,佛教的前景很不乐观,此时几乎到了“救亡图存”的阶段了。此时尤须佛教的制度化建设,组织化,形成合力,呼应时代问题,而不是书院式研究了。
四是自己有心结,本人情根深种。虽基于理想主义出家了,搁置了这方面的问题,心结暂时埋藏到了潜意识深处。本来期待禅定三昧、明心见性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但是现在禅修上不去,与其让这个心结成为往生时的地雷,还不如早一点把它引爆。另外,儒释道不可分离,还俗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的调整。我们不仅要敢于还俗,而且要尊重还俗,引导还俗。
我自2020年还俗以来,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首先是找工作的压力,其次是找对象的压力。先谋生,再谋爱,这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规律。而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背景,不擅交际,找一份怎样的工作呢?除了近亲的一些关怀外,佛教的圈子基本上是寂静无声。我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又孤立无援。世路由它艰,此心任我平。我有出家十多年的功底,起码比一些短期出家的心性上更成熟,坦然面对一切顺逆境界。
在汉地,出家需要勇气,还俗更需要勇气……
我自己出家和还俗的体验,或可作为一些人的借镜。
【贤佳】您的志行和思考很好!您说“愿不愿还俗,事关他自己的心性和人生愿景,也关系到现实适应能力”,这是从出家者现实生活、心理角度考虑,但像龙泉寺—极乐寺体系,很多独子、寡居母亲,年老有病,子女不仅不能照顾,甚至长年不关心问候,音讯全无,她们的现实生活、心理不是更困苦吗?怎么办?
从佛法角度考虑,子女信随邪师相似法出家,滥越戒律,赖佛生活,又背弃父母、困恼父母,后世不堕落恶道吗?且让父母现世大苦,不得化解、宽慰,怎么能不生怨恼?怎能增进信佛修善?不是促使父母堕落恶道吗?且可能引社会人士讥嫌僧人自私自利、缺乏道德良善、破坏社会安稳,乃至讥嫌佛教、攻击佛教,使佛教界玉石俱焚。如此“坚持”出家,其实自害害人、败坏佛教,意义何在?
如《莲花面经》说:“未来之世,多有在家白衣得生天上,多有出家之人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卷上)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说:“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
另外可参看:
《辨破〈不可轻慢任何一位出家人〉》
《辨析〈张恩友:“佛祖”是恶魔,“佛教”为魔教〉》
《辨破学诚体系鼓励硬背父母出家的相似法》https://www.zhengxinfofa.cn/2788.html
《极乐寺教育的偏差及出家、在家问题的讨论》
【居士】我想,没有一个出家人不愿意尽孝道,而实际上却往往逃避,原因在哪里呢?
一,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整个社会的教育导向有问题,追求功利人生,而大多数出家人追求性灵人生或者说是解脱人生。父母的意愿不能强加在子女身上,这有待整个社会去唤醒这一认识。
二,出家人一穷二白,尤其是刚出家做清众,要孝敬父母,不光是几句暖言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建议给出家人发放一定的单资,这其中就包括孝养津贴。倡导出家人适时回家探望父母,倡导居士适时去慰问出家人父母。
化解与父母的恩怨,不是单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要发挥整个教界的力量。同时,也不能只是道德呼吁,一定要从制度上去完善。
其实,我们可以放宽出家的条件,提高受戒的条件。如果父母未同意出家,就不能受大戒,这样对出家人自己也是一种督促。如果出家不一定要是终身制,我可以短期出家三年、五年,这样出家、尽孝、学佛都不耽误,我想没有谁不皆大欢喜。
如果佛教脱敏,出家也是一份清净的职业,出家人照常拿工资,能为家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想出家人的父母也不会坚决反对。而且很多出家人的父母不是为自己考虑而反对子女出家,而是担忧子女的未来,担心他老无所养、孤独无依,担心他不能发挥社会价值。
佛教缺钱吗?其实大量的钱掌握在少数富有的僧团里,大量的钱用来搞建设。如果把更多的钱用于出家人自身的安身立命、教育培训上,不是更好吗?在南传、藏传,因为有佛教文化氛围,居士们都有佛法基础常识,主要靠僧团的共业影响居士。而汉传,没有这种文化氛围,主要靠僧人的别业影响居士。基于这一点,更应该强化僧人个人的力量。所以钱不应该大量掌握在僧团手里,而应该分散到僧人手中,僧人才能广结善缘,有了善缘,也才有法缘。在龙泉寺,只推出师父和少量上座法师,下面的清众什么都没有,这样成长是很慢的。
【贤佳】沟通有障碍,就可抛弃父母、不养父母,这算是愿意尽孝道吗?世俗儒家的孝道允许这样吗?佛教的孝道允许这样吗?可参看:
《论佛法与孝道》
出家拿点单资分济父母,父母靠这能维持生活吗?何况孤老有病需要照顾?更不论心理安慰。何不在家工作挣钱孝养父母、照顾父母?何必出家违戒堕落而又苦恼父母?
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出家宗致篇》说:“《业疏》续云:‘今世出家,翻种苦本,不畏沉溺,多起下业。……故《十诵》云“未来世中,出家人入地狱,白衣生天”者,以俗人无法在身,但专信故,得生天也。出家有法,为世福田,乃反毁犯,妄受信施,开诸恶门,令多众生习学放逸故。……《四分》中为说利养难消,六十比丘得无学也,六十比丘热血从面孔而出,六十比丘畏佛语故便退还俗。’”
【居士】我想出家人父母失养应该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沟通障碍,二是没有钱。
养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不是简单的还俗挣钱养家就能做到的。比如父母在农村,农村挣不到钱,又怎么尽陪伴的责任?所以渐渐的,必须发挥社会养老的力量。
极乐寺滥越戒律出家,我想要追究的是师父和整个教界的责任,而不是这些出家的弟子们。佛教的监督在哪里?各个大和尚各自为政,对这些攸关的佛教问题没有一致的意向,大家都保持沉默。非法受戒不是师父一个人的问题,在佛教界里已经形成一种滥觞。
在太虚大师的教产改革中,倡议出家人做一些手工业来自养,为什么出家人不能挣钱养家?挣钱就是违戒吗?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里,世间的心理咨询师尚且可以自养,为什么法师的佛系心理咨询就只能是免费的?
出家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没能力孝养,只能说明佛教的整个机制有问题。
【贤佳】您说“农村挣不到钱,又怎么尽陪伴的责任”,可以去城里打工,也可年节回家乃至经常回家吧?现在背弃父母出家者主要是因为没能力在社会工作挣钱养父母吗?出家了就能“挣钱”养父母了吗?即使出家能挣钱养父母,但违戒堕落,值得吗?如果出家挣钱不足以养父母,又自己违戒堕落,且可能引使父母生怨堕落,何苦如此?
如果真正有正见、道心,得到父母的允许而出家,努力持戒修道,自会得到居士信众、有道心僧人的护助,乃至得到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冥助,何必担心不能生存?即使父母贫病而不能自养,戒律开许僧人劝化居士济助父母。何苦违戒堕落而又不能孝养父母?
可参看:
《护僧问题答疑讨论》
《论戒律开缘》
《论持戒的意义》
教界积弊甚深,关键在于不依戒律,以违戒的方式、制度维护佛教,治标而亏本,一时的兴盛难免引发更大的败落,如同龙泉寺体系曾经的辉煌。
如《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使起七宝塔种种庄严,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供养如来真实法身。若以少物赠遗白衣,正使得立精舍犹如祇桓,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是清净供养三宝。若以少物赠遗白衣,纵令四事供满阎浮提一切圣众,不如静坐清净持戒,即清净供养一切圣众。”(卷第四)
《缁门警训》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还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卷第八)
可参看:
《论佛教乱象因缘》
教界主流观念、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时易成,宜应多方耐心渐渐推动,不宜奢望、责求,先宜依法依律理智对自己生命负责,不怨天,不尤人,少欲知足,以戒为师,顺戒行善,自应可以安身立命,并可以此回向净土,亦是解脱生死、自利利人之道。
(二)
【居士】可能现在龙泉寺体系的崩溃使很多出家僧人选择还俗,但现实是,如果年龄大了,到社会上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很多单位要年轻的,包括高学历也要年轻的。当然,本人如果不是眼高手低地挑拣,工作还是能找到的,可能辛苦点,没有那么体面吧。如果不还俗,那就应该如法守戒修行。自己选定人生目标,定位什么角色就把这个角色做好。其实真正持戒如法修行的出家人,社会还是很尊敬的,也愿意照顾其父母。但不能混日子,更不能为名利,虽能凭巧言获取居士的一时信任,但慢慢还是会被识破而为世人所嫌弃,并因此对佛教产生看法,如此出家不但没有功德,反而堕得很惨。
谁说在家不能修行成就的?《净土圣贤录》里很多在家居士往生净土了。在家也不一定非要结婚呀!像我知道的有位师兄,个人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但他自从接触佛法就发愿这一生不成家了,好好修行往生净土。他很孝顺,妈妈生病也是他亲自照顾的,还给父母建了房子,也安排有人照顾父母,自己努力工作供养父母,下班空下来自己诵经、念佛,还发心做点佛法的事情。开始父母对他不成家也是不理解的,他每天给父母回向,耐心跟父母讲解,现在父母都念佛了。我觉得他这样安排真的很好,工作挣钱孝养父母,自己修行,还能为佛法做点事情。关键还是自己怎么正确理解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