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家与持戒之二
(20210326)
(一)
【居士】对文章《农村挣不到钱,所以出家“赚钱”孝顺父母?还真不怕堕落!》(https://mp.weixin.qq.com/s/P_be8vumsJ36jUB6zghMDw),有人(僧人)留言:
这个标题拟得太吓人了!该文主人的意思是:还俗后,在农村挣不到钱,如何照顾生病的父母?如果去城市挣钱,就很难有时间陪伴父母。
出家人不能挣钱自养吗?出家人不应该孝养父母吗?农禅并重不是自养吗?按你的意思,太虚大师都应该堕地狱了!
【贤佳】出家人应该以法孝敬父母。若父母贫病,应以所得如法供养物赡养父母,并可劝化居士济助父母,不应违戒“赚钱”济养父母。如果不行,那么可以还俗尽力赡养父母,不应弃舍贫病父母,也不应违戒自堕。
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父母于子有大劳苦,护持长养资以乳哺,赡部洲中为教导者。假使其子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经于百年,不生疲倦,或满此大地末尼真珠、琉瑠珂贝、珊瑚玛瑙、金银璧玉、牟萨罗宝、赤珠右旋,如是诸宝咸持供养,令得富乐,或居尊位,虽作此事,亦未能报父母之恩。若其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善巧劝喻令安住者,方曰报恩。”(卷第三)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导俗化方篇》(〔唐〕道宣律师撰钞,〔宋〕元照律师撰记)说:“〖钞〗《五分(律)》:毕陵伽父母贫穷,以衣食供养。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服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比丘尽心供养父母,不者得重罪。’《僧祇(律)》: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触。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法无异,一切皆得。……《五百问》云:父母盲病,无人供给,得乞食与半。〖记〗百年勤苦,不报须臾,况多时乎?以道供俗,本是污家,唯许二亲,故云听也。得重罪者,违制吉罗,业道重故。二中,‘不信,少经理’者,逼令归正故。‘经理’谓供给营干也。有信恣与者,必无虚费故。开将至寺者,无亲可归故。……论举盲病,余病例然。又但缺所须,不必在病。”(卷下)
僧人种植自养属于邪命生活,经商挣钱更是邪命,滥坏出家之道,在家做则无妨。
如《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嫚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大般涅槃经》说:“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听诸比丘受蓄奴婢、仆使、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金银琉璃、真珠玻璃、车磲玛瑙、珊瑚琥珀、珂贝璧玉、铜铁釜鍑、大小铜盘所须之物,耕田种植、贩卖市易、储积谷米,如是众事,佛大慈故,怜愍众生,皆听蓄之。’如是经律,悉是魔说。若有说言:‘佛在舍卫祇陀精舍那梨楼鬼所住之处,尔时如来因婆罗门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说言,比丘不应受蓄金银琉璃、玻璃真珠、车磲玛瑙、珊瑚琥珀、珂具璧玉、奴婢仆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马、驴骡鸡猪、猫狗等兽、铜铁釜鍑、大小铜槃、种种杂色床敷卧具,资生所须,所谓屋宅、耕田种殖、贩卖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咒术、调鹰方法、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复有十八惑人咒术、种种工巧,或说世间无量俗事、散香末香、涂香薰香、种种花鬘、治发方术,奸伪谄曲,贪利无厌,爱乐愦闹、戏笑谈说,贪嗜鱼肉,和合毒药,治押香油,捉持宝盖及以革屣,造扇箱箧,种种画像,积聚谷米、大小麦豆及诸果蓏,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及诸女人,高声大笑或复默然,于诸法中多生疑惑,多语妄说长短好丑或善不善,好着好衣,如是种种不净之物,于施主前躬自赞叹,出入游行不净之处,所谓沽酒、淫女、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应当休道,还俗役使,譬如稗䅎,悉灭无余。’当知是等经律所制,悉是如来之所说也。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卷第七)
以前僧人种地自养是被环境所迫(农业社会,灭法因缘)不得已,可看作命难、梵行难开缘。现代没有不得已种地自养的命难、梵行难因缘而主动种地,便属犯戒,是否堕落恶道要看是否忏悔及临终善恶业的轻重较量。具体辨析可参看:
《一些交流讨论(20190707)·(二十四)》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五·(二)》
【居士】留言者回复:
也许您德行高山仰止,一经劝化便有人供养。而普通清众,偶尔化缘还可能被人拉黑,这其中的辛酸又有谁知道呢?好在我对自己一直是苦行,只因母亲生病,或者维修茅棚,才化缘,这也不算是违戒吧?对于一个没有僧团保障的游僧,谁为你劝化呢?
过去是农禅并重来自养,太虚大师提出可以兼作手工业来自养,这些严格说来都是违戒,可是时代因缘如此。在印度,是出家人从事生产被讥嫌,在汉地是不从事生产被认嫌。所以,我反对把戒律过于神圣化,尤其是为避免居士讥嫌而制定的遮戒,谈什么轻重等持。可以要求自己,但不能用来道德绑架大众。遮戒本来就与时空因缘、文化习俗有关,不可以到处照搬了用。戒律太松了不行,太严了也不行,尤其是对大众,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寻平处住。
菩萨戒里只许以俗供道吗?若俗人贫病,出家人不可以布施吗?就像贤r法师,他作为家里的希望,出家了,是他姐姐照顾父母吧,后来她姐姐生病了,法师请求僧团帮忙,而僧团拒绝了,唯许二亲。难道只允许我们把孝养父母的责任推给兄妹,而不能在兄妹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施以援手吗?
【贤佳】若僧团不帮助照顾僧人的生存及其贫病父母,这样的僧团不是正法僧团,宜应谴责、远离。若觉得戒律是道德绑架,那何必用出家绑架?在家不能孝养父母并且学修佛法吗?何必要出家犯戒自堕呢?自己找理由改了戒律就不堕落了吗?以违戒的方式维护佛教,理由再多,也是如同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只会使佛教恶性循环、愈趋败坏。
如《四分律行事钞》(道宣律师)说:“初心大士,同声闻律仪,护讥嫌戒,性重无别。即《涅槃经》中,罗刹乞微尘浮囊,菩萨不与,譬护突吉罗戒(注:轻小戒)也。又《智论》云:‘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蓄财物,以戒之功德胜于布施。如我不杀,则施一切众生之命等。’以此文证,今滥学大乘者,行非可采,言过其实,耻己毁犯,谬自褒扬。余曾语云:‘戒是小法,可宜舍之。’便即不肯。‘可宜持之。’又复不肯。岂非与烦恼合?卒难谏喻,又可悲乎!今僧尼等,并顺圣教,依法受戒,理须护持,此则成受。若元无护,虽受不成。故《萨婆多》云:‘无殷重心,不发无作。’纵使成受,形仪可观,佛法住持,理须同护。今时剃发染衣,四僧羯磨,伽蓝置设,训导道俗,凡所施为,无非戒律。若生善受利,须身秉御之处,口云‘我应为之’;若污戒起非,违犯教网之处,便云‘我是大乘,不关小教’。故《佛藏》立鸟鼠比丘之喻,驴披师子之皮,广毁讥诃,何俟陈显。恐后无知初学为彼尘蒙,故曲引张,犹恐同染,悲夫!”(卷中)
《灵峰宗论·答比丘戒五问》(蕅益大师)说:“问:‘罪因讥嫌,制有随方,此方不讥,何乖圣训?又时丁末运,外缘不丰,内因微薄,必欲纤毫无犯而演教弘宗,则佛法不能广布,完小节而失大益,岂菩萨本心?’答:‘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弘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毫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瞒盰,设获外缘,总名魔业,何益正法哉!’”(卷第三)
另外可参看:
《论戒律开缘》
《论佛教乱象因缘》
【居士】他继续回复说:
既是护讥嫌戒,轻重等护,那我们汉地,这个时代,哪些是居士们讥嫌的呢?如果没有居士讥嫌,我们又何必一定要生活在传统的生活方式里呢?
佛教要脱敏,就必须与时代、与大众接轨。佛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性戒肯定是要持的,而遮戒本来就是特定时空、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时空因缘变了,为什么还要固执不化呢?
【贤佳】讥嫌戒是指佛世因讥嫌而制的戒,制则通于后世,不因后世局部地区不讥嫌就无效。例如律藏所说“七百结集”(佛教经典第二次大结集)的情况(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2/T22n1428_054.xml#pT22p0968c1901),一个地区(毗舍离城)的比丘共行饮酒、受蓄钱宝等十事,此地区民众不讥嫌,但被其他地区来的比丘判为非法,由此做了佛教经典重新大结集。又如现代有国家民众对僧人喝酒不讥嫌,那么僧人喝酒就不犯戒了吗?
戒律的开遮唯佛能制,其他任何人,包括等觉菩萨都没权力。佛临示寂时说可舍小小戒,是将部分权力授给后世僧团,不是给僧人个人。若因不得已的时代地区机缘要舍小小戒,必须僧团和合共议作羯磨舍,不能个人或几个人随意舍,如同世俗法律不能个人或几个人随意改,否则结罪。
就您所理解的“护讥嫌戒,轻重等护”来说,未得到父母同意而剃度出家,佛世时民众讥嫌,现代中国民众也大有讥嫌,而很多人找出很多理由、“开缘”来不遵守,例如《出家要不要父母同意?》(https://mp.weixin.qq.com/s/vkSHJo1ChEjpKtnza1caTw),算是“护讥嫌戒,轻重等护”吗?
可再细阅《灵峰宗论·答比丘戒五问》(蕅益大师)说:“问:‘罪因讥嫌,制有随方,此方不讥,何乖圣训?又时丁末运,外缘不丰,内因微薄,必欲纤毫无犯而演教弘宗,则佛法不能广布,完小节而失大益,岂菩萨本心?’答:‘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弘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毫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瞒盰,设获外缘,总名魔业,何益正法哉!’”(卷第三)
另外可参看:
《关于以戒为师的交流讨论之一(与南传法师的讨论)》
《关于以戒为师的交流讨论之四(与L寺团体法师的讨论)》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八·(一)》
【居士】留言者回复:
佛明明说了小小戒可舍,听佛言还是祖语?
【贤佳】当然应依佛语,但佛未说一切小小戒都舍,也未明确说哪些小小戒应舍,但说由僧团和合商议作羯磨舍,并非由某位高僧大德说可以舍或者“示范”舍某戒就舍,也非民众不讥嫌某戒就可个人随意舍某戒。
如《十诵律》说:“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摩诃迦叶答:‘阿难!汝从佛问不,何名微细戒一心和合放舍?’阿难答:‘大德!不问。’”(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说:“为令圣教转增盛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正现前时,无量有情于小随小众多学处不乐修学,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复欲离散,由此圣教渐渐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缘僧众和合,为令圣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悉止息。为欲遮防难存活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现在前时,由小随小诸学处故,令诸苾刍难可存活,为欲息此难存活事,僧众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学处。”(卷第六十九)
(二)
【居士】对文章《农村挣不到钱,所以出家“赚钱”孝顺父母?还真不怕堕落!》(https://mp.weixin.qq.com/s/P_be8vumsJ36jUB6zghMDw),有人留言:
教条主义是错误的。一方面搞不清甚至不承认缘起铁律,一方面又陷入教条主义的迷思。一声叹息!人家居士说的非常深刻,作者净讲脱离实际的空头大道理。
【贤佳】可回复: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说:“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众学戒(注:突吉罗罪,轻小罪),如四天王天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波夜提(注:堕罪,包含舍堕罪),如夜摩天寿二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二十亿四十千岁。……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因缘轻慢故,命终堕恶道;因缘修善者,于此生天上。缘斯修福业,离恶得解脱;不善观因缘,身坏入恶道。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谴,变诤小致大,积恶入火焚。持戒福致喜,破戒有惧心,永断三界漏,尔乃得涅槃。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众远三恶道。”
这是否是缘起铁律?
【居士】留言者说:
“佛说”打头的肯定是伪经,俺就没见过例外。南传从不说犯一个突吉罗罪感地狱多少劫这种话,您猜为何?
【贤佳】可回复:
庄春江译《(南传)相应部22相应57经/七处经》说:“七处熟练、三种审察者的比丘被称为在这法、律中已完全完成的无上之人。”(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575.htm)
异译本《杂阿含经·佛说七处三观经》说:“七处为知,三处为观,疾为在道法脱结,无有结。”(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101_001.xml#pT02p0498c2004)
这是伪经吗?
您说“南传从不说犯一个突吉罗罪感地狱多少劫这种话,您猜为何”,我猜不出您想说什么,请您直示吧。
【居士】留言者回复:
一个罪业必感苦果,然所感苦果有多大,依赖众缘。对缘起见最起码的理解是,永远是一组的诸因缘引起一组的诸果,要彻底抛弃单线条因果链的思维模式。
【贤佳】可回复:
那文说“无惭无愧,轻慢佛语,犯*”,不是众缘吗?
《(南传律藏)犍度·小品·(第七)破僧犍度》说:“若破和合僧者,积一劫之罪过,一劫于地狱受煎煮。”(卷第十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04/N04n0002_017.xml#pN04p0270a1001)不是定说犯戒堕地狱劫时吗?
您说“一个罪业必感苦果”,但考虑因缘的复杂性而不一定堕地狱多少年,那么出家人就不必敬守戒律了吗?出家人谨守戒律,算是教条主义吗?
(三)
【居士】《沙弥十戒威仪录要》(蕅益大师)说:“若体弱不能持非时食戒,宁退作近住男,勿挂虚名日日招破斋罪。”宁退近住男,是不是还俗直接做居士?
【贤佳】是指还俗做居士。
【居士】这太严格了,现在大部分的僧人是不持午的,甚至中午喝茶聊天。
【贤佳】宜应严格要求,其实不难做到,关键是知见认识和习惯。
【居士】很多大寺院是吃晚饭的。我微信好几个师父喜欢晒朋友圈,特别是晚上经常晒吃的,什么火锅啦,等等食物,我都感觉到好羞愧。现在出家人是怎么了?老是晒吃,会让人讥嫌,毕竟非洲人包括国内很多偏僻地方吃不饱饭。
【贤佳】他们没有宣扬邪法,没有搞男女双修,胜过众多汉喇嘛,但戒行粗疏,缺乏见识,也是可悲可惜!
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道宣律师撰钞,元照律师撰记)说:“〖钞〗浇末浅识庸见之流,虽名参缁服,学非经远,行不依律,何善之有?情既疏野,宁究真要?封怀守株,志绝通望,局之心首,而言无诣。意虽论道,不异于俗,与世同流,事乖真趣。研习积年,犹迷暗托,况谈世论,孰能体之?是以容致滥委,以乱法司,肆意纵夺,专行暴克,尚非俗节所许,何有道仪得存?致令新学困于磐石,律要绝于羁䩛,于时正法玄纲宁不覆坠耶!故知兴替在人也。〖记〗所行违制,妄谓依律,故云‘滥委’。‘法司’,即律宗。律实不然,愚者谓是,故为彼‘乱’。即世学者,说律训人,自贸椹衣,言‘遵王制’;夜粥晏斋,谓是‘随方’;非时啖饭,妄言‘未必长恶’;贪饮药酒,便言‘有病疗治’。不学愚僧,传为口实,诬圣乱法,岂复过是!来者有识,慎勿随邪。”(卷上)
【居士】如果身体没什么问题,又不持午,有什么过失?《优婆塞戒经》也讲到居士受五戒,每个月六斋日得持午,我工厂的生活没办法的,如何是好?
【贤佳】僧人非时食,口口结罪,多如牛毛,又多无惭无愧,忏心轻浮,不能清净,乃至不肯忏悔,难免堕落。且现世耗时损福,增淫引病,必不能得禅定、解脱。只能期待临死大悔,痛切念佛,或可侥幸下品往生净土,然而堕落恶道的可能性更大。小小口腹之欲,枉负出家一场,更不论报父母恩,非常可悲可惜!
《佛说处处经》说:“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稳,亦不作病。是故,沙门、道士知福不食。”
《旧杂譬喻经》说:“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稳,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也。’”
更多经典论述和辨析可参看《非时食问题辩论》(https://www.zhengxinfofa.cn/716.html)。
《优婆塞戒经》讲说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是居士菩萨戒的要求,对一般五戒居士不要求,可以随缘方便时受持。
【居士】“药石”(晚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身体不好的人适当吃一点,勉强作药,对于身体健康的再吃这个“药”,算不算是毒药?增长淫心,毕竟暖饱思淫欲。戒律规定僧人一定要持午吗?几类情况才可以开缘?僧人过午不食,如果是行脚僧,前后无村,或者他们三步一拜,如何对治?
【贤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有不非时食戒。白水可随意喝,有病吃药(大夫开的治病药,不是将常规饮食取名“药石”就算开缘的药),饥渴时可喝非时浆(澄清无渣滓的果汁),作尽形寿药净、非时浆药净,属于开缘。
过午不食习惯后,身体容易健康轻快、气力充足,不要自我暗示没气力就好。如果能坚持日中一食,身体更易健康轻快。如果实在觉得无力,那么不要长途行脚、三步一拜,以免非时食而犯戒堕落,得不偿失。如果实在要苦修,一两餐乃至一两天不吃饭死不了,何以不能忍受?况且可喝非时浆,何必吃晚餐?
如《中阿含经》说:“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 (卷第五十一)
另外可参看:
《节食、断食促进健康长寿相关国际科研文献与科普视频》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kv.html
《节食禁食治疗癌症、糖尿病及防病治病深层机理与多效保健相关国际科研介绍》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l2.html
《节食、辟谷、过午不食的实例经验及实践问题的讨论(2017093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x2mc.html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非时食戒十大益论》说:“客问杜多子曰:吾闻杀盗淫妄名为性罪,饮酒昏迷失智慧种,食众生肉断大慈悲,是以如来制戒,七众同遵,固无惑焉。至于常食养身,有何过咎,而非时食戒如此严耶?愿闻其旨。
“杜多子曰:吾正欲申斋法之要,以轨行人,时哉问也!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法之要津也。愚夫逐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殚述,略而举之,大益有十。
“一、断生死缘。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由此观之,淫欲固生死正因,饮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缘也。均为五欲所摄,特资此毒身,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时耶?
“二、表中道义。台宗云:‘午前进食,表方便道,犹似有法可得,过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无所需。’此之理观,全托事境,傥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犹饮食放纵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麦之太过,行不适中,妙理何由契会?
“三、调身少病。脾主信,数数食最能伤脾,故玄门以戒晚食为养生善术,岂名忍饿?
“四、道业尊崇。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二时已杂,况三四耶?儒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今恪守斋法,专精办道,道业自隆。
“五、坚固戒品。晚食助火助气,增长淫心,今寂尔清净,戒体坚牢。
“六、堪能修定。断其杂食乱想,身心轻利,取定不难。
“七、出生智慧。晚餐助昏盖,今清净惺寂,不障观慧,又于四种食如法作厌离想,即能断三界惑。
“八、离鬼畜业。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不持斋法,鬼畜无异,牵入其类。持此斋法,远离二趣生缘。
“九、不恼檀信。谓长乞食者,设午后更复持钵,则终日但见沙门往还,必令施主生恼,今午后唯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扰行人。今时丛林晚餐,厨人唯事炊爨,终身碌碌,不异佣工。斋法若明,则无此烦扰,共修道业。
“是以诸佛出世,必立此制,乃至在家居士,犹令于月六斋日受八关斋法,以种永出因缘,况沙弥、比丘,可无惭无愧非时受食耶?设有病苦因缘,佛自立非时浆、七日药以济之,断无以晚食为‘药石’之理也。愿高明者深信而力行之。”(卷第五)
【居士】说僧人午后聊天喝茶,本是事实,但会不会被人认为我在看僧人的过失?
【贤佳】经律允许佛教徒观过,佛菩萨也经常观众生过而教化众生,只是不要见过。如果起见过心,宜应自责心忏悔。佛世时很多居士向佛、比丘僧团报告恶行比丘的过失,是护持正法的如法行为。可参看:
《论观过与见过》
《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二·(三)》
《从早餐时间看寺院管理和普及戒律知识的意义》
(四)
【居士】以前我也给出家法师安排晚饭,给他们烧水泡茶,有时候能喝整个下午,晚上继续喝,名曰“喝茶论道”,其实有时候不是说的佛法,是世间法。
有一位居士跟您反映出家人午后聊天喝茶,怕被认为“见僧人过”,前几天我看到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见僧过》对此有相关开示:“世有言:‘人不宜见僧过,见僧过得罪。’然孔子圣人也,幸人知过。季路贤者也,喜过得闻。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闻也?盖‘不见僧过’,为白衣言耳,非为僧言也。僧赖有此,罔行而无忌,则此语者,白衣之良剂,而僧之砒鸩矣!悲夫!”
(白话翻译)世有传言说:“人们不应该见取僧人的过失。若见取僧人的过失,本身也有罪。”然则孔子是圣人,每庆幸有人能指出自己的过失。子路是贤人,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欢喜。为何僧人有过,反而怕人知道而不愿意听人指出呢?其实,“不见僧过”这句话,是对在家居士而言,不是对僧人说的。如果僧人依恃这句传言,举止随便而又无所畏忌,则此语对在家居士不啻是良药,对僧人则无异砒霜、鸩毒。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