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轻视小戒的过患

论轻视小戒的过患

(20210504)

法师】(20200903)前不久看到这篇文章,题目是《持戒过于死板会障碍禅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871460102zbpx.html),末学看了文章内容后,对于文中所讨论的事缘背景不觉得是“持戒过于死板”,而是确实是应持之戒。末学觉得,与其论定那是“持戒过于死板”,不如是说,他们因为个人修行方式或习惯使得一些戒不便于持,应该怀惭愧心。而文中论点的逻辑似乎是说,因为持一些戒和他们习惯的修行方式(禅修)有冲突,乃至会影响他们修行的进步,所以这说明坚持持这些戒是死板的表现,而持戒过于死板是会障碍禅定的。请问您怎么看?

贤佳】那样没有惭愧心,亏损正见和戒行,即使能得“禅味”,也应是相似、肤浅、短暂的,难以得到稳久正定。但其危害不大,我考虑不辨破他了。

法师】末学出发点也不是在于想要您公开辩破,而是自己想要明晰知见。他一方面公开表露自己不持一些小戒,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他的弟子或信众称赞他是持戒僧,这是会误导人的,末学就产生过疑惑。例如他定期举行线上接受供养(即接受信众微信红包形式的供养,但是限定一人一百元,一般一年举行一次,收一次用一年,多了不收,过期不收,倒是比较少欲的),在微博上多次发布自己煮食的记录(因其饮食很清淡,所以似乎有种自豪的心态),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戒律的。末学觉得如果不得已要违犯这些戒,也不应该说出来,而他这样公开说,说明他不认为有问题,那些赞誉他的人可能也不会认为有问题。

贤佳】是的,首先是戒律知见问题,其次是态度问题。但都是小戒,能谨守重戒且少欲,也算可贵,但未来怎样发展变化很难说,比较危险。

法师】(20210424)最近Y法师发声明说他和原弟子K剥离师徒关系,原因大体是他认为K居士的弘法有不当之处(Y法师的认识有误解,后来他也为他的误解再发声明致歉了,但仍坚持和K解除关系,理由是K“慢僧”)。我觉得他偏激得有点奇怪,因为我觉得,既然他这么强调“师徒关系”,应该是先教育徒弟,但努力无效、徒弟不知悔改,进一步发声明解除师徒关系才比较符合正常逻辑,而不是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就发这样的声明。这时候想到前段时间跟您讲到Y法师的一些违犯小戒但他不以为意的言行,您评价中说到“比较危险”,当时末学也是有点小困惑,我不否认他的戒行知见有问题,但是说“比较危险”,末学感觉有点危言耸听的样子。现在再看Y法师的古怪行持,末学觉得您并不是危言耸听,由此也特别感到引以为诫!从知见到行持,都绝不能轻忽、放松小戒!

贤佳】是的。态度会有弥散作用,无惭无愧会深害善法,乃至逆反善根。

法师】“态度会有弥散作用”,是指持戒的邪见会弥散影响到其他诸多事情(无论是否直接与戒律有关的事情),是吗?“无惭无愧会深害善法”,“无惭无愧”在这里是主要指对犯戒无惭无愧,还是泛指一般的无惭无愧?

贤佳】对一些轻小遮戒轻乎的态度,会渐渐弥散到轻小性戒,如妄语、诽谤等,乃至弥散到重戒。对犯小戒无惭无愧,渐渐会对其他事也无惭无愧。

法师】末学还想请教一些关联的事情,请法师看是否方便谈谈:

  1. 您劝谏Y法师(《论举罪》https://www.zhengxinfofa.cn/3663.html),是不是从已经了解到的信息预判Y法师可能妄语、诽谤,在这个基础上而出面劝谏的呢?

2.您劝谏Y法师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以什么为主?是为了保护律制,还是为了给K居士“申冤”,还是救护Y法师?

贤佳】1.是的。2.几个方面都有。

法师】Y法师怎么会维护藏密(忽略藏密在四皈依、男女双修法之外的众多邪见邪法)了呢?先前他不是批藏密的吗?据说他因为批索达吉,常住道场被“索粉”施加很大的压力,所以他不得不离开道场。有网友评价说他脑子糊涂了,是因为独住不能自律、可能被藏密信徒下蛊了等等(下蛊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半开玩笑的性质)。末学疑惑,独住会有这么大过患吗?佛世时不是有很多比丘独住?还是,末法时代“诱惑”太多,比丘也不适合独住了?

贤佳】不清楚,有待了解。经律允许比丘独住,但应知见深正,并且重视戒行,否则比较危险。

如《大乘宝云经》说:“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住阿兰若。何者为十?所谓久习梵行、善解毗尼、诸根不缺、广博多闻、持戒德业、离着我怖、譬如野鹿摄身威仪、修身轻利、趣向寂静、心无愁闷。”(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6/T16n0659_005.xml#pT16p0268a2005

《大宝积经》说:“阿兰若比丘至阿兰若处已,应如是思维:‘我虽至远处独无伴侣,若我行善,若行不善,无人教诃。’复作是念:‘此有诸天龙鬼神、诸佛世尊,知我专心,彼为我证。我今在此行阿兰若法,我不善心不得自在。若我至此极远之处,独无伴侣,无亲近者,无我所有,我今当觉欲觉、恚觉、恼觉,余不善法亦应当觉。我今不应不异于乐众者,亦不应不异近聚落人,若如是不异,我即为诳诸天龙鬼神已,诸佛见我亦不欢悦。我今若如阿兰若法,则诸天龙鬼神不见诃责,诸佛见我即亦欢悦。’迦叶!阿兰若比丘住阿兰若处,行阿兰若法,一心坚持解脱禁戒,善护戒众,净身口意,无谀谄行,净于正命,心向诸定,如所闻法应忆念之,勤正思维,趣向离欲寂灭涅槃,畏于生死,观五阴如怨家,观四大如毒蛇,观六入如空聚,善知方便观十二因缘离断常见,观无众生、无我、无人、无命,解法空相,行于无相,渐损所作而行无作,心常惊畏于三界行,常勤修行如救头燃,常行精进终不退转,观身实相。”(卷第一百一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1/T11n0310_114.xml#pT11p0644b1408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有二种法系缚行者,令不堪任住阿兰若:一者爱乐断见邪法,二者爱乐财宝乐具。又,善男子!有二种人,不堪居住阿兰若处:一者具足憍慢,二者恶大乘法。又,善男子!有二种人,不应居住阿兰若处:一者邪见不信佛语,二者身自破戒,策役持戒。如是等人,不应居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复次,善男子!具四种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云何为四?一者多闻总持不忘,二者分明能解妙义,三者正念常不放逸,四者随顺如来教行。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种胜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求无上道。……出家菩萨复具四德,住于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云何为四?一者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者他身亦无本性,于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者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无差别故。……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又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云何为四?一者观察五蕴生灭,二者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者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者于俗谛法无舍无着。”(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3/T03n0159_007.xml#pT03p0325a0513

另外可参看《护僧问题答疑讨论》(https://www.zhengxinfofa.cn/3083.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